设计导学案须凸显学生数学学习的“三要素”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设计要理清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是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关键词】导学案;知识经验;认知规律;思维过程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旨在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晰自己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还存在怎样的疑惑,从而带着思考和问题走进课堂;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的检查,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学情,适时调整原来预设的教学方案。那么,导学案进行设计时,究竟需要思量和把握什么呢?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须理清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导学案设计须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是谁呢?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导学案作为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倍的认识》导学案时,呈现“小兔吃萝卜”童话情境图,设计“问题串”导学提纲:1.红萝卜有几根,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比胡萝卜少几根?胡萝卜比红萝卜多几根?2.红萝卜几根,胡萝卜有几个这样的几根,胡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据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普通常识“一根一根”作比较的方法迁移到新知“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纵向的联系。这样设计的导学案,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渐进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过程一般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现象到本质,分散到系统的必然趋势。因此,设计导学案时,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体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逐步突破重难点。如,可以这样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一)学习准备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长方形的4个数据能否组成比例?若能试写出来。
  (二)自主学习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12:6=10:5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______=______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比例6:12=4:8,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2. 比例______=______,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导学案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及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学习准备;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最后,指引学生完成两个“提纲式的学习范例”,使其初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之间会有怎样的数学逻辑?……导学案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三年级《认识三角形》导学案如下。
  1.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2.请在方框内画一个三角形。
  3.请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4.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这样设计导学案,关键是引导学生理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重视引导學生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有序地思考,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线段,这两条线段相交成直角,其中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另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底。换言之,只有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两个数学概念才能成立;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相同点?是一条线段,与底边相交成直角,其中一个端点是垂足。设计导学案时,从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数学概念引入,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三角形的高”。这样设计架起了数学知识之间纵向联系的纽带,促使学生形成内在逻辑系统。
  总之,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明晰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中在小学低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及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乐于与人交流;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笔者认为,培养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明显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引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主探究;激发;引导;培养;提高  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部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得紧锣密鼓,基层学校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收获了一些成果。家校合作实践具有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资源性性质。对班主任高尚的道德情操、组织领导能力、与家长的合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及创新研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家校合作;积极性;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班主任专业化”是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教师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此可见,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比智力更重要。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教学认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导课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丰富多彩的实验课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联
【摘要】生活化和实践性是德育課程的核心特质,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整合利用。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社区是联系学校和家长、学生的重要一环,社区丰富的资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整体联动,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德育;社区资源;教育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生活化和实践
摘 要:由于当今离婚率不断走高,离异家庭较普遍,离异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性别角色缺失,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着情绪情感、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故此,重视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很重要。本文从重视离异家庭学生情感教育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离异家庭;情感教育  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更是所有教育之源。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
【摘要】家校共育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本文围绕常规的家长会召开、家委会构建及功能、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沟通等四方面探讨家校共育的有效化、实效化、多样化、及时化。  【关键词】家校;共育;策略  学校、家庭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场所及因素。家校共育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利于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盲区,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健康积极、良好向上的成长
【摘要】Phonics 教学法也称自然拼读法,是一种按照字母本音发音为规律的教学法。当学生掌握了42个音素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后,自己就能像学完汉语拼音声母、韵母一样,能独立地拼读英语单词。由此降低单词记忆的难度,提高学生单词拼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音课教学;趣味性;针对性;多样性;合作性;渗透性;拓展性  一、背景介绍  本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课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自主性更强,对参与教学互动的要求更高。基于此,教师要在“和”文化的理念指导下,将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各方面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更为充实、高效、高质。  【关键词】“和文化”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  如果将思想品德课堂想象成是一个互动的平台,那么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设和谐情境和营
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幼儿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孩子潜力的激发和启蒙教育的实效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为幼儿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幼儿们综合发展的需要,是现阶段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使命。幼儿教育需坚持“生活、游戏、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孩子们乐学、好学和善学,全面落实好《纲要》中的内容,引导幼儿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