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设计要理清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是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关键词】导学案;知识经验;认知规律;思维过程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旨在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晰自己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还存在怎样的疑惑,从而带着思考和问题走进课堂;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的检查,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学情,适时调整原来预设的教学方案。那么,导学案进行设计时,究竟需要思量和把握什么呢?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须理清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导学案设计须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是谁呢?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导学案作为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倍的认识》导学案时,呈现“小兔吃萝卜”童话情境图,设计“问题串”导学提纲:1.红萝卜有几根,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比胡萝卜少几根?胡萝卜比红萝卜多几根?2.红萝卜几根,胡萝卜有几个这样的几根,胡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据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普通常识“一根一根”作比较的方法迁移到新知“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纵向的联系。这样设计的导学案,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渐进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过程一般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现象到本质,分散到系统的必然趋势。因此,设计导学案时,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体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逐步突破重难点。如,可以这样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一)学习准备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长方形的4个数据能否组成比例?若能试写出来。
(二)自主学习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12:6=10:5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______=______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比例6:12=4:8,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2. 比例______=______,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导学案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及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学习准备;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最后,指引学生完成两个“提纲式的学习范例”,使其初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之间会有怎样的数学逻辑?……导学案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三年级《认识三角形》导学案如下。
1.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2.请在方框内画一个三角形。
3.请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4.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这样设计导学案,关键是引导学生理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重视引导學生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有序地思考,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线段,这两条线段相交成直角,其中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另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底。换言之,只有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两个数学概念才能成立;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相同点?是一条线段,与底边相交成直角,其中一个端点是垂足。设计导学案时,从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数学概念引入,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三角形的高”。这样设计架起了数学知识之间纵向联系的纽带,促使学生形成内在逻辑系统。
总之,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明晰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关键词】导学案;知识经验;认知规律;思维过程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旨在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晰自己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还存在怎样的疑惑,从而带着思考和问题走进课堂;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的检查,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学情,适时调整原来预设的教学方案。那么,导学案进行设计时,究竟需要思量和把握什么呢?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须理清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导学案设计须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是谁呢?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导学案作为指引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的提纲,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准确判断和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倍的认识》导学案时,呈现“小兔吃萝卜”童话情境图,设计“问题串”导学提纲:1.红萝卜有几根,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比胡萝卜少几根?胡萝卜比红萝卜多几根?2.红萝卜几根,胡萝卜有几个这样的几根,胡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据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普通常识“一根一根”作比较的方法迁移到新知“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纵向的联系。这样设计的导学案,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渐进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过程一般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现象到本质,分散到系统的必然趋势。因此,设计导学案时,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体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逐步突破重难点。如,可以这样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一)学习准备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长方形的4个数据能否组成比例?若能试写出来。
(二)自主学习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12:6=10:5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______=______的外项是( ),内项是( )。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比例6:12=4:8,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2. 比例______=______,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 )×( )=( )
两个内项的积:( )×( )=( )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导学案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及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学习准备;其次,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最后,指引学生完成两个“提纲式的学习范例”,使其初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之间会有怎样的数学逻辑?……导学案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三年级《认识三角形》导学案如下。
1.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2.请在方框内画一个三角形。
3.请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4.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这样设计导学案,关键是引导学生理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重视引导學生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有序地思考,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线段,这两条线段相交成直角,其中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另一条线段是三角形的底。换言之,只有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两个数学概念才能成立;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相同点?是一条线段,与底边相交成直角,其中一个端点是垂足。设计导学案时,从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数学概念引入,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三角形的高”。这样设计架起了数学知识之间纵向联系的纽带,促使学生形成内在逻辑系统。
总之,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明晰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关注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二是导学案设计须考虑学生数学学习三个关键的要素: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