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成图,激情激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小学课本的插图明显多于中学。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图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训练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到有意识的运用“图示”,深切的感受到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兴趣最浓,甚至有点跃跃欲试了;每当这个时候自己的语文教学不再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每当这个时候师生互动自如,教学气氛活跃,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一些“图示”设计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故事情节、线索及形象用“简笔画”表现出来,落实到纸上,呈现在黑板上。因此,它是一个根据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易于理解这一目的出发,画出来的“图示”或是“点睛之笔”,或是激发学生想象联想的“发酵剂”,或是引入学境的“诱饵”,或是理解文章的“纲目”……一篇文章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与展演“图示”,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认真领会文章的兴趣;促进学生加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动手与绘画的强烈欲望。教师在展演“图示”的过程中,将文章的脉络、层次关系、文学形象等直观形象的一边绘画,一边讲述,文图并茂,声图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获得无限的知识,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用教者的示范魅力,让知识的甘霖滋润学生的心田……
  “图示”可以巧妙灵活的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中。主要依据文章的内容、体裁等特点来设计。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很大,一是突出一个“随”字。即“随意性”,信手拈来均可入图。小到一株微风细草,一树雪中红梅,一只擎天巨手,一只深情的眼睛,一张微笑的嘴巴,一张夸张变形的脸,大到一幅恬淡静穆的山水,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条咆哮奔腾的江河等。二是突出一个“简”字,即简笔勾勒,以免喧宾夺主,能清楚地反映文章的内容、脉络、及经典之处即可。
  记叙文的“图示”,可依记叙文的六要素,将有关内容情节串联起来,再用“图示”展现。如笔者曾经在《老山界》一文教学中,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画出红军战士翻山的经过路线图。简笔勾画出红军战士从“前天下午”沿“山沟”直到“天黑”来到瑶家所在的“山脚下”,稍作休整后又从“山脚”向三十里高的“山顶”攀行,“半夜”举着火把在“之字形”的山路上爬行,“黎明”时分来到陡峭的“雷公岩”,人马坠崖很多,红军战士靠坚强的意志,硬是爬上绝壁,到“第二天中午”到达山顶,然后很快走完“下山”的十五公里山路来到宿营地等情形。通过“图示”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但较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文章内容、层次脉络、线索情节,而且具体生动的领会红军当年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团结乐观的高尚品质。
  说明文的“图示”可依据说明的顺序来设计。与记叙文相比,说明文更适宜用“图示”来展演。在教《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时,可依据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简笔勾画“地下印刷所”的“图示”,让学生在展演图示的过程中清楚的了解“印刷所”地下与地上的结构,外观的平常与内部构造的秘密,从而了解斯大林及同志们在艰苦环境中与敌人机智勇敢斗争的情况。
  “图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都有独到的作用。“图示”教学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发教师:要教好语文,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记,还需要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如绘画,音乐等,确实达到语文教师的“多面手”境界。
  “图示”与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不甚相同,“板书”着眼全文,重在展示文章的思路,层次结构等,逻辑思维表现明显。“图示”则更随意,更形象,更有趣,突出“趣”,目的是激情引趣。
  “图示”与多媒体教学中的插图动画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形象直观立体的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不同的是多媒体多用剪切、复制、粘贴的手段,对现成的内容、图片进行组合加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桌做好的“视听盛宴”,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创作的环节,削弱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本末到置。而“图示”教学突出了教者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参与行为,边画图边讲解,现身说法,用教者的行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其他文献
“四导一评”教学法分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及评价五个环节,可以利用“导学案”做教学的线索,串起这五个环节。“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撰的,“导学”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师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在导学中探究方法、拓展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是指导学生掌握古典文学欣赏方法的重要范本。同时,对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来安排,诗歌散文各有三个单元,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以下专题学习任务:诗歌单元是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作的旨意;体会诗歌的声韵;散文单元是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上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从章法上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散文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并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运用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触觉,细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际遇、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抒发了古代女子内心或欢快或思念或愁苦的真情实感,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诗词截然不同,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色彩。  一、温软熨帖、通俗别致的话语方式  清初词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易安体为“用浅俗之语,发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并按照一定的线索有机组合,使高中的诗歌教学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淀、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苏教版在诗歌教学板块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两个诗歌阅读范本。无论是从板块的切割、篇目的选择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给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阅读鉴赏素材。教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组成,在整个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古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着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论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得到这位好老师的帮助,从而激发学
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多听、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创设表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充实作文内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丰富作文的题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丰富而充盈,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  一、引导多听多看,找寻创作源泉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写
【摘 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新课标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尊重培养个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角度常常不同,因而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就往往因人而异。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于同一则语言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汉民族语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