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细腻的女性书写方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372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并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运用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触觉,细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际遇、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抒发了古代女子内心或欢快或思念或愁苦的真情实感,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诗词截然不同,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色彩。
  一、温软熨帖、通俗别致的话语方式
  清初词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易安体为“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说明李清照善于提炼通俗日常的口语入词,却又生动晓畅,清新隽永,构成别具一格的意境。《声声慢》中有很多这样的口语化表达,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可以说词中每一个字词读来都是平淡亲切,明白如话,却又妥帖自然地表达出一个女子最真实的所见所感。这样的口语表达正符合女子说话温软熨帖、婉转轻细的语言特点。
  台湾作家蒋勋形容李清照有点儿“野”,指她遣词用字常常大胆俏皮,如“绿肥红瘦(《如梦令》”,“肥”和“瘦”本来是很难入诗的,她却拿来形容绿叶和红花,令人叫绝。《声声慢》中连用了三个“怎”字,这在其他诗词中是很少见的。但这三个“怎”字正是贴近李清照的内心写出来,是一个女子面临种种悲愁迷茫无助的真实写照。仅靠几杯淡酒,叫我如何抵挡得住渐含凉意的秋风?窗边孤独守望,叫我如何一个人熬到天黑?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愁以外的凄苦伤痛!这是最深切的自怜,也是最无力的呐喊。作为女性作家,她敢于打破语言运用的限制和拘束,反而呈现出一种女性所独有的灵气来。
  再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每一组词单独拿出来,就是在今天仍能如口语般运用的寻常表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组合在一起却成为经典。这组叠字,不仅是词汇的堆叠,更是心情的堆叠。而每一个叠字,都需调动女性独有的细腻感受,这种感受,非常琐碎而有层次。那种寻觅、徘徊、彷徨、茫然、无助的感觉,非细读不能体会,非女子不能写就。
  二、细腻敏锐、冷暖自知的感官体验
  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特别擅长将其细腻敏锐的感官体验融入词中,总能有出新之作。如《醉花阴》,“瑞脑销金兽”是香料焚烧的气味,“暗香”指菊花的淡雅气息,一首词中有两处嗅觉体验,而香料与花香都是比较女性化的事物。她对身体上的寒意也特别敏锐,除了这首词中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还有“凉生枕簟泪痕滋(《南歌子》)”,“被冷香消新梦觉(《念奴娇·春情》)”,“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行香子》)”等。这些有关气味、冷暖的词汇,构成了女性诗词独特的美。
  这首《声声慢》对感官的体验达到了极致。“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是身体对温度变化的直接体会,一个难以将息的寡居女子对这种变化尤为敏感。“三杯两盏淡酒”带来的味觉体验还未褪去,紧接着又是“晚来风急”给人的冷意难敌之感。视觉所到之处,是似曾相识的飞雁渐行渐远,是满地盛开的菊花无人共摘。守着窗儿,看着天色逐渐昏暗,这种暮色四合之际,孤独之感也会蔓延得更为强烈。视觉上的悲愁之物终于可以不见,听觉上的梧桐细雨接踵而至。“点点滴滴”有一种细碎绵长之感,也更富声音上的形象感。这种对于冷暖的高度敏感,既符合女子的生理特征,也是未亡之人真实的心理写照。
  三、基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情感表达
  李清照的作品在男性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尤为难得,她非常真实地抒写了女子个体的情感和心声,包括少女时代羞涩朦胧的甜蜜体会,婚后小别对丈夫的深刻思念,在《声声慢》中就是对孤独凄凉的寡居生活的细致刻画。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事,都是从自我的内心出发,以我观物,抒我之情,充满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决定了她不会直接去言说自己的寂寞与孤苦,而是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怅然若失的生活常态。乍暖还寒的气候,几杯清淡的薄酒,凄凉萧瑟的秋风,南归的大雁,盛开的菊花,寂寞梧桐,霪霪细雨,这些既是信手拈来的生活常见之物,又是具有生命动态与时间演变特点的事物。生命无常,人生短暂,时光易逝,长夜漫漫,各种滋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就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女性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剖析,也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寡妇生活的真实写照。
  即使是同样意象的选择,男性书写和女性书写所赋予的情感内涵也不尽相同。如讲到“三杯两盏淡酒”,大多数解读认为词人是在借酒消愁,因愁情太浓,连酒力也压不住,因而尝来是“淡酒”。酒在诗词中,的确常常作为浇愁的象征,但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即使是借酒浇愁,也往往充满了“对酒当歌”的豪情,或“浊酒一壶”的沧桑,而“淡酒”在古诗词中较为少见。联系前文的“乍暖还寒时候”,和后文的“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酒应该是词人用来御寒的,只不过秋风萧瑟,终难抵挡。而淡酒綿长柔软的口感也不同于灼热浓郁的烈酒,它也更符合女子如丝般的愁绪。所以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正如这“淡酒”,它是缓慢的,哀怨的,怅然的。在《声声慢》中,这种愁已经是一种生活常态,它找不到一个出口可以宣泄,酒可以解一时之愁,又怎么解得了这哀怨的长叹呢?
  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正如一朵不甘寂寞的鲜花,探出重重高墙,向我们展示了男性文学以外的风景。一曲《声声慢》,更是哀婉绝伦,感人至深,抒发了一个孀居之人最深切的悲咽。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用得比较多的是:探究文本疑难,密切读写结合,训练质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纸上谈兵似的假大空废话,而是用些真功夫去逐步落实,不是仅仅从考试成绩的唯一层面评价,而是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用无穷。  【关键词】探究疑难 读写结合 质疑意识 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用得比
贵州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评价表》将优质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设定为六大项15条,标准有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对教师学生“双主”的要求,有对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行为”评价标准的出现,意味着评价标准努力与新课程理念接轨,开始有步骤地从对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我们不妨用这个标准来看看语文教学现状,看看这“优质”离真实的语文教学还有多远。评价表如下: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满眼充斥着网游、漫画的时代,怎样让学生认识、亲近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讲授者、传承者、创新者。  高效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可求一点突破。所以我今天就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说起,我们现在在谈的高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  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笔墨经济画形象。这
作文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占三分之一以上,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笔者在教学一线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漏洞相当多,有些还是非常明显的“硬伤”,导致失分惨重。本文根据学生写作中突显出的问题,谈一谈高考考场作文的技能。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要具有四大“亮点”:深刻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深刻的立意指作文立意要有现实教育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高考阅卷评分当然重视有时代精神的立意,重视有现
寻找源头活水,体验写作乐趣。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狭小的生活空间和人生经历当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我认为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生活经历少。其次,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缺少“悟性”。再者,学生缺少写作的“灵感”。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身临其境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迅速的成长,他们用好奇的眼睛看着一路的风景。内心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而语文能力中
“四导一评”教学法分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及评价五个环节,可以利用“导学案”做教学的线索,串起这五个环节。“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撰的,“导学”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师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在导学中探究方法、拓展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是指导学生掌握古典文学欣赏方法的重要范本。同时,对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来安排,诗歌散文各有三个单元,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以下专题学习任务:诗歌单元是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作的旨意;体会诗歌的声韵;散文单元是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上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从章法上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