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脉 文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b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是指导学生掌握古典文学欣赏方法的重要范本。同时,对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来安排,诗歌散文各有三个单元,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以下专题学习任务:诗歌单元是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作的旨意;体会诗歌的声韵;散文单元是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上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从章法上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散文的脉络意蕴上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本文就中国古代散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首先,我认为要准确界定古代散文教学中选修和必修课程的地位和区别。与必修教材相比较,选修课程有以下几点不同:必修是基础,选修是提升;必修注重知识点的把握,选修侧重面上的体现;必修教材的编排体例较为分散,选修教材编排体例较为集中,以专题形式呈现。因而,在这一意义上,作为选修教材的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就不能只局限于文言文层面的教学,更应该在兼顾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上,即文章的层面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为文之道。
  其次,古代散文名篇阅读鉴赏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文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阅读鉴赏指导,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还应在鉴赏方面有所提升,通过总结方法,归纳梳理,使学生对于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够由感性提升到理性,从零散提升为系统,从朦胧走向清晰。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选修课程的古代散文教学在完成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抓住以下几条主线:
  探究文体特征,欣赏章法之妙
  散文较之诗歌而言,篇幅长,容量大,优秀的散文总是情感丰富,思想独到,包蕴广博,因而散文就比较讲究章法上的开合照应,起伏变化。所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章法之妙,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均有较大帮助。散文的章法既有议论论辩上的严谨,又有叙述取材组材上的灵活,表达形式上的丰富。传记、游记、语录、小品、序言、政论文等形式多样,取材广泛,行文灵动,章法巧妙。
  同为说理性散文,《庖丁解牛》寓理于事,说理形象生动,又用问答对话,逐层深入,其中章法上的妙处就藏在这几句对话中:文惠君问“技盍至此乎?”庖丁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再到文惠君赞叹“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由解牛到养生,由技艺到道,借助一个故事,生动的阐述了一个哲学思想,并给我们无尽的启示。《六国论》则结构严谨,首段是总纲,提出论点: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然后分两层论述,逐层展开,反复论证,但始终围绕中心论点,整体思路严谨,富有说服力。而《阿房宫赋》则借助赋文的特点,铺叙、夸张、反复渲染,层层蓄势,把赞叹到对秦王朝的怨叹再到对秦灭亡的悲叹,留给后人的感慨无穷无尽。
  同是写人记事,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信笔挥洒,笔笔看似闲情,实则处处关联。作者先从与可画竹之论入笔,画竹之时,枝与节不可脱离,成竹在胸,心手相应,方可画出好作品,苏轼在其中岂止仅悟画竹之理,更应有深刻的人生思考。“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是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政治仕途的屡屡受挫,难道不是看得明白,临事“糊涂”的人生慨叹吗?回忆往昔,苏轼和文与可诗画交往,与可狷介之态跃然纸上,但与可所画《筼筜谷偃竹记》其用意又是何其深也。“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一幅偃竹,斜而有节,既是对苏轼处世的提醒,不可太直,太直则易折,更是对苏轼人生的肯定,风狂雨骤,竹虽倾斜,其节仍在。与可于苏轼是一位性情相投的知音,更是一位心意拳拳的兄长兼人生导师。苏轼行文中所言,与可发函得诗时,失笑喷饭满案。苏轼在与可去世后,曝书画时废卷哭失声。一笑一哭,其人生况味难以穷尽。而苏轼和与可之间的亲厚无间岂可人人皆有?全文琐事看似随意点染,但叙事上用画竹串起,情感上以二人的亲厚无间绵密缝合,充分体现了散文章法的灵动之态。
  相较而言,李密的《陈情表》向朝廷表达自己与祖母的相依为命不能前来应诏之意,行文章法绵密,言语之间,分寸俱在。全文以陈情为主线:写生平坎坷孤苦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对朝廷恩宠感激之情,不能应诏赴任惶恐忐忑之情,尽忠与尽孝不能两全的进退两难之情。这两篇文章,都有记叙抒情的成分,前者信笔挥洒,行文摇曳生姿,后者章法绵密,分寸尽显,充分体现了散文行散神聚的章法之妙。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散文灵活多变的章法,亦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习提玄钩要,把握行文意脉
  文章的意脉即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总是传达出作者特定的感情思想。文章意脉是统率文章各部分的主线,指导学生寻求这根主线是散文阅读的重点所在。指导学生学习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脉络文章层次,寻找作者的感情线索或叙事线索,是把握文章意脉的关键。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把沉痛悼念十二郎的情感与家庭琐碎小事的追忆交织在一起,忽而现在事,忽而往昔事,忽而未来事,忽而回忆事,忽而设想事,而统帅全文的是作者对十二郎英年早逝的深切痛悼和对自身身世悲苦的悲叹之情。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各段内容,探究各文段之间的逻辑与情感联系,即可把握文章的文脉,从而感受到古代散文的外形散内神聚的特点。第一部分,记叙自己年幼丧父,惟依兄嫂,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聚少离多的经历。所叙之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极大,但贯穿其中的是家世衰微叔侄二人相依为命及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的深切感情。第二部分,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在这一部分文字中,作者抒写了听到噩耗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他因少者、强者早夭,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第三部分,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孤苦哀告之情难以自抑。全文以追悼老成英年早夭,抒写自己悲痛难抑之情为抒情主线,同时在遭受这一打击时所产生的宦海浮沉、天意难测的概叹也糅合其中。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不是难题,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探究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中复杂的情感,才能抓住文章的行文意脉,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外形和内质的有机联系。
  吟诵句段篇章,感受文章气韵
  古人行文讲究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通过指导诵读,用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句式的长短变化;句式的整齐或错落;语势的缓急、轻重;句子的语调曲直高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沉郁、激越、欢娱、悲怆、平和、愤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以两组长句,写出了作者对庄宗得天下之盛和失天下之衰,文势一扬一抑,一起一落,传达出作者感情的变化,对庄宗的赞叹和对他因逸豫亡身的叹惋。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诵读感受行文中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促的节奏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如箭指长空,负势竞上;后者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文章正是通过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强烈气场对比,凸显了中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警戒。
  把握艺术形象,探究作者意旨
  优秀散文中的形象或人或物或景,均鲜明而具体,把握艺术形象,感受形象之美,并借助形象探究作者的意旨。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之死》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形象,一哭写其柔情,一叱写其勇猛,一笑写其尊严自负。读来让人感慨唏嘘,既叹息又景仰。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中两山各具特色,小孤山俏丽大孤山峭拔,山川风物因人而别致动人。
  散文因其灵动别致,富有生活情趣而深受人们喜爱,也是最能表达性情的文体,学会鉴赏散文,感受其章法气韵之美,欣赏其形象思想之美,气象万千,妙趣无穷,引领学生推开散文欣赏这扇门,是我们的责任之所在。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误区,如只在公开课上使用,平时根本不用;还有的教师以“电脑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用得比较多的是:探究文本疑难,密切读写结合,训练质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纸上谈兵似的假大空废话,而是用些真功夫去逐步落实,不是仅仅从考试成绩的唯一层面评价,而是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用无穷。  【关键词】探究疑难 读写结合 质疑意识 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用得比
贵州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评价表》将优质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设定为六大项15条,标准有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对教师学生“双主”的要求,有对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行为”评价标准的出现,意味着评价标准努力与新课程理念接轨,开始有步骤地从对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我们不妨用这个标准来看看语文教学现状,看看这“优质”离真实的语文教学还有多远。评价表如下: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满眼充斥着网游、漫画的时代,怎样让学生认识、亲近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讲授者、传承者、创新者。  高效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可求一点突破。所以我今天就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说起,我们现在在谈的高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  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笔墨经济画形象。这
作文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占三分之一以上,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笔者在教学一线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漏洞相当多,有些还是非常明显的“硬伤”,导致失分惨重。本文根据学生写作中突显出的问题,谈一谈高考考场作文的技能。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要具有四大“亮点”:深刻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深刻的立意指作文立意要有现实教育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高考阅卷评分当然重视有时代精神的立意,重视有现
寻找源头活水,体验写作乐趣。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狭小的生活空间和人生经历当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我认为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生活经历少。其次,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缺少“悟性”。再者,学生缺少写作的“灵感”。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身临其境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迅速的成长,他们用好奇的眼睛看着一路的风景。内心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而语文能力中
“四导一评”教学法分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及评价五个环节,可以利用“导学案”做教学的线索,串起这五个环节。“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撰的,“导学”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师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在导学中探究方法、拓展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