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生阶段对学生写作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生写作文常常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我总结了两点:一是无材料;二是有了材料不会合理的运用和安排。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达到文思如泉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在二十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请大家给予指正。
一、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点滴,丰富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做好写作材料的积累十分重要。那么怎样积累材料呢?第一,观察生活。就是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和人,包括人的思想,从而了解他们的感情、心态和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社会,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第二,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多了,人的语言中枢就会更活跃,有利于写作思维的形成。读好书、好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其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章法独特,多读这样的文章,写作时规范而优美的语言自然会流诸笔端。第三,写读书笔记。经常做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一种又快又好的方法。人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经常做读书笔记并进行分类整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为了便于今后查找,可把材料分作名言、谚语、佳句、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类别记录。第四,学会思考。对于观察和记录到的人、事、物等材料,自己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从外到内、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辨别美丑、真伪,从而提炼出写作所需要的素材。同时挖掘出对某事的思考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感想和独到的见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是我们作文的好素材,故应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常话说得好:“事事留心皆学问。”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学会观察生活并不断积累素材,使之成为得心应手的活的作文材料,在用到的时候就随心所欲了。否则,生活虽丰富,由于没有留心去观察,没有印象或印象不深。因此,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发生许多事,只要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素材便会日益增多。所以,我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且持之以恒。通过写日记,去拾取生活的珍贝,这些珍贝有的可以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样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便成为学生写作的自由天地,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广泛的写作空间。过一段时间,翻开学生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有他们真是的生活,有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有他们的体验与感受,有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渐渐地学生们的作文内容不再空洞了,言之有物了,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
二、说、写有机结合
学生个人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导致写作的思维空间也受一定的限制,我为了给学生开拓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我开展了课前演讲活动,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不是不敢说,就是不知道说啥。在我正确的引导鼓励下,学生们慢慢地敢说了,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们心里怎么想就说什么,议身边事,抒胸中情,••••••畅所欲言,学生敢大胆说了。我再次把训练要求提高,确定目的,明确方向。学生说事、议事有了一定条理,又不敢说到敢说,又不知道说啥到有中心,再到说得具体清晰。一个人说到几个人说,再到大家都说。这样学生间进行了材料的交流,每个人的材料成为班级共性材料,范围广了,作文时选材广了,写出来的作文就较好了。九年级偏重了议论文的写作,学生们又出现了论据不足,写起来论据证明不了论证,演讲帮不了忙了,于是我又让学生们一天一句名言,一天一件名人轶事。一人说众人记,日积月累,学生们手中的几个本子记满了,材料库充实得很,学生在写起文章来,选材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把写作指导融于阅读课中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名家佳作,具有典范作用。但传统的语文课教学,阅读课与写作可分割开来来,写作只安排在作文课上。阅读课上分析课文时所获的写作知识,不能立竿见影地去指导学生作文。我在教学中,以课文讲读为模式,打破作文课写作的常规,时时刻刻把写作贯穿到课文讲读中去,让写作与课文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例如,我在指导阅读阿累的《一面》时,和学生重点分析了鲁迅人物外貌特征后,让学生课下有意观察一个人由远及近的肖像变化,然后让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特征描写练习,学生掌握了人物远近不同的描写方法。再比如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时,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材广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节假日,反映了蔡老师的温柔和醇厚的性格和高贵品质。《我的老师》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常见的同学们曾练写过几遍的题目,然而从前的练写选材很单调,只注意校内的生活片段。所以,我和学生分析完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心中老师的事情,范围是任意空间。同学们纷纷讲述,滔滔不绝。写作时,同学们相互得到了启发,思路宽了,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运用上了刚刚学到的技巧,写出了篇篇生动、语句优美的文章。可见,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可以相得益彰,课文的范例作用能够立见成效。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见效慢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也有法,只要我们把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作文教学必定会有创新,学生的作文素质也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点滴,丰富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做好写作材料的积累十分重要。那么怎样积累材料呢?第一,观察生活。就是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和人,包括人的思想,从而了解他们的感情、心态和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社会,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第二,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多了,人的语言中枢就会更活跃,有利于写作思维的形成。读好书、好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其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章法独特,多读这样的文章,写作时规范而优美的语言自然会流诸笔端。第三,写读书笔记。经常做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一种又快又好的方法。人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经常做读书笔记并进行分类整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为了便于今后查找,可把材料分作名言、谚语、佳句、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类别记录。第四,学会思考。对于观察和记录到的人、事、物等材料,自己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从外到内、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辨别美丑、真伪,从而提炼出写作所需要的素材。同时挖掘出对某事的思考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感想和独到的见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是我们作文的好素材,故应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常话说得好:“事事留心皆学问。”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学会观察生活并不断积累素材,使之成为得心应手的活的作文材料,在用到的时候就随心所欲了。否则,生活虽丰富,由于没有留心去观察,没有印象或印象不深。因此,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发生许多事,只要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素材便会日益增多。所以,我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且持之以恒。通过写日记,去拾取生活的珍贝,这些珍贝有的可以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样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便成为学生写作的自由天地,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广泛的写作空间。过一段时间,翻开学生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有他们真是的生活,有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有他们的体验与感受,有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渐渐地学生们的作文内容不再空洞了,言之有物了,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
二、说、写有机结合
学生个人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导致写作的思维空间也受一定的限制,我为了给学生开拓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我开展了课前演讲活动,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不是不敢说,就是不知道说啥。在我正确的引导鼓励下,学生们慢慢地敢说了,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们心里怎么想就说什么,议身边事,抒胸中情,••••••畅所欲言,学生敢大胆说了。我再次把训练要求提高,确定目的,明确方向。学生说事、议事有了一定条理,又不敢说到敢说,又不知道说啥到有中心,再到说得具体清晰。一个人说到几个人说,再到大家都说。这样学生间进行了材料的交流,每个人的材料成为班级共性材料,范围广了,作文时选材广了,写出来的作文就较好了。九年级偏重了议论文的写作,学生们又出现了论据不足,写起来论据证明不了论证,演讲帮不了忙了,于是我又让学生们一天一句名言,一天一件名人轶事。一人说众人记,日积月累,学生们手中的几个本子记满了,材料库充实得很,学生在写起文章来,选材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把写作指导融于阅读课中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名家佳作,具有典范作用。但传统的语文课教学,阅读课与写作可分割开来来,写作只安排在作文课上。阅读课上分析课文时所获的写作知识,不能立竿见影地去指导学生作文。我在教学中,以课文讲读为模式,打破作文课写作的常规,时时刻刻把写作贯穿到课文讲读中去,让写作与课文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例如,我在指导阅读阿累的《一面》时,和学生重点分析了鲁迅人物外貌特征后,让学生课下有意观察一个人由远及近的肖像变化,然后让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特征描写练习,学生掌握了人物远近不同的描写方法。再比如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时,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材广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节假日,反映了蔡老师的温柔和醇厚的性格和高贵品质。《我的老师》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常见的同学们曾练写过几遍的题目,然而从前的练写选材很单调,只注意校内的生活片段。所以,我和学生分析完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心中老师的事情,范围是任意空间。同学们纷纷讲述,滔滔不绝。写作时,同学们相互得到了启发,思路宽了,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运用上了刚刚学到的技巧,写出了篇篇生动、语句优美的文章。可见,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可以相得益彰,课文的范例作用能够立见成效。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见效慢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也有法,只要我们把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作文教学必定会有创新,学生的作文素质也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