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学习
《邓论》课的现状及心态分析
首先是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首先是功利经济,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次注重社会与注重自我相脱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与个人不能统一起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当代大学生理想化色彩浓厚。由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薄弱,容易静止地、片面地认识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的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错误地认为理论纯粹是一种说教,对现实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对《邓论》课教学抱着这样几种心态:认为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个人没有什么关系;个人无法改变现实,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气氛沉闷。灌输式教育居多、按部就班式教育居多、通过理论讲理论居多,同时也存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消极思想、偏激的观点等对学生的影响。要改变目前大学生的这些心态,关键是要解决好《邓论》课的体系框架与学生个体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所思所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把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邓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面对上述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邓论》课的“三进”工作,教师只完成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对所学内容要有认同感;教师只停留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形成的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分析新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邓论》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停留在对教育信息的单向传输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使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经验的总结,而忽视对教训的吸取上,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与现实,而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及历史的教训往往比较关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一种偏见。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首先,联系实际要全面。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不仅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实际;不仅要联系实践中积极的一面,而且要联系实践中消极的一面;不仅要联系过去的实际,而且要联系我们所处的现实实际,甚至要联系我们将来所要面对的实际。其次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对消极的一面,教师应通过正确分析,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原因,对消极的现象采取积极认识的态度,使学生树立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2.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大,学生不愿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老师讲的条理如何清楚,论证得多么充分,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容忽视,使教学活动是否有实效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进行讨论,从事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主导性的原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用大话唬人,也不能用权威压人,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样才能保证引导具有实效性。
4.知识学习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大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加以接受的知识才是活知识,通过灌输手段使学生被迫接受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不但不起正面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要调整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传统教学理念的突出特征,教育者接受教育往往被受教育者所忽视。这种观念不利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更不利于民主化教学气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形成民主教学的氛围,更好地促进教学主客体的适当转换及良性互动,使教学任务在一种学习、交流、探讨、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其次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横向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它贯穿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它不仅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能在《邓论》的适当内容中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再次要注意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邓论》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单纯使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抑制它们的弊端,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专家讲座的形式、论文形式、考试形式等。为此,我们必须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利弊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才能保证不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提问法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设置问题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对多个问题在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其逻辑的联系性,通过学生对系列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谈话法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种平等感,从而有利于创造比较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良好学风;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使学生由对专家的敬畏感从而增强对知识学习的可信度,同时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考试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如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考试改革中,我们应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注重能力(活知识)测试,避免记忆力(死知识)测试,为此就要加大主观题、辨析题、材料题的比重,减少客观题的比重;注重全程测试,避免一次性测试,为此,就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给该门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的形势下,对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思考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邓论》课的现状及心态分析
首先是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首先是功利经济,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次注重社会与注重自我相脱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与个人不能统一起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当代大学生理想化色彩浓厚。由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薄弱,容易静止地、片面地认识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的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错误地认为理论纯粹是一种说教,对现实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对《邓论》课教学抱着这样几种心态:认为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个人没有什么关系;个人无法改变现实,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气氛沉闷。灌输式教育居多、按部就班式教育居多、通过理论讲理论居多,同时也存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消极思想、偏激的观点等对学生的影响。要改变目前大学生的这些心态,关键是要解决好《邓论》课的体系框架与学生个体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所思所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把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邓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面对上述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邓论》课的“三进”工作,教师只完成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对所学内容要有认同感;教师只停留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形成的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分析新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邓论》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停留在对教育信息的单向传输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使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经验的总结,而忽视对教训的吸取上,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与现实,而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及历史的教训往往比较关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一种偏见。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首先,联系实际要全面。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不仅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实际;不仅要联系实践中积极的一面,而且要联系实践中消极的一面;不仅要联系过去的实际,而且要联系我们所处的现实实际,甚至要联系我们将来所要面对的实际。其次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对消极的一面,教师应通过正确分析,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原因,对消极的现象采取积极认识的态度,使学生树立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2.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大,学生不愿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老师讲的条理如何清楚,论证得多么充分,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容忽视,使教学活动是否有实效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进行讨论,从事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主导性的原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用大话唬人,也不能用权威压人,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样才能保证引导具有实效性。
4.知识学习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大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加以接受的知识才是活知识,通过灌输手段使学生被迫接受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不但不起正面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要调整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传统教学理念的突出特征,教育者接受教育往往被受教育者所忽视。这种观念不利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更不利于民主化教学气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形成民主教学的氛围,更好地促进教学主客体的适当转换及良性互动,使教学任务在一种学习、交流、探讨、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其次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横向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它贯穿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它不仅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能在《邓论》的适当内容中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再次要注意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邓论》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单纯使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抑制它们的弊端,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专家讲座的形式、论文形式、考试形式等。为此,我们必须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利弊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才能保证不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提问法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设置问题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对多个问题在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其逻辑的联系性,通过学生对系列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谈话法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种平等感,从而有利于创造比较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良好学风;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使学生由对专家的敬畏感从而增强对知识学习的可信度,同时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考试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如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考试改革中,我们应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注重能力(活知识)测试,避免记忆力(死知识)测试,为此就要加大主观题、辨析题、材料题的比重,减少客观题的比重;注重全程测试,避免一次性测试,为此,就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给该门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的形势下,对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思考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