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双语教学初探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的英文Bilingual,它的意思是说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这里所进行的实践,是针对计算机专业而言的,具有一些专业的性质。比方说,在课堂上,当以英语(即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的媒体时,更注重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词汇。并且,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比如,我们根据学生特点,选拔了计算机系01级(大三本科)40多个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先后选定了C语言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两门性质不同的专业课,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使用汉、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是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一种载体。
  二、计算机双语教学的
  基本形式 ——保持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学校使用一种非家庭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在实际进行计算机双语教学实践时,鉴于课程性质的局限,不可能在很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就有选择的确定两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课。同时,考虑到自身英语水平的局限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第二种形式。也就是说,对被选拔的这些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三、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1.双重性的培养目标
  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这两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程度有所不同。获取学科知识是直接的。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必然会有这一节课的收获。比方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一章节,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在哪里等等。这一点在上网页设计课时,表现比较明显。因为是新课,学生又很感兴趣,所以,学习时更加认真。下课后,总有人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是上课时没有听明白,有些问题是针对上课内容又提出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等等。
  2.科目选择
  选择教学实践的课程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规律。
  在实际进行科目选择时,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以及参加教学实践的老师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条件,所以,选择了相对容易的C语言作为切入点。一方面,C语言这门课程本身的结构性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通畅;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对于C语言的中文教学比较熟练,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当使用双语教学时,就能够驾轻就熟,重点突出;而且,因为学生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上课时就能更容易的进入角色,理解授课内容。
  3.教学模式
  采用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过程一样,双语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正确的传授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巧等。
  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课程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和技巧的含量比以往增多。因为双语教学具有双重性目标,所以,在一节双语课堂中,学生不仅要集中精力弄明白本节课所学的学科内容,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第二语言的熏陶。因为学生也有可能因为听不明白老师的讲述,从而不能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必须配合默契。这就要求老师要比普通课程花更多的注意力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有问题时,必须提出,以求尽快解决疑难;当教师发现学生面露难色时,就要考虑,这一部分内容是否难以理解。如果感觉较难,就应当注意解释。再者,双语教学因其本身所用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一样,实行“注入式” 教学方法,而应当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学生如何学习就成了教学过程的重点。此外,教学中还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必须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外语,而是用外语教和学,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为普通英语课的翻版。
  4.教学语言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科内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外语)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第二语言的理解水平,避免使用第二语言中的修辞语言讲解学科内容,注意扩大学生第二语言的词汇量。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课内时间全部用英语进行教学仍是行不通的,需要通过母语的配合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了以第二语言为主,第一语言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任课教师懂得学生的第一语言,减少了他们害怕因为听不懂第二语言授课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从心理上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但我们尽量将第一语言的运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避免学生对第一语言产生依赖心理。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强调突出计算机专业词汇,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掌握专业词汇。
  5.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在上课时,不能让学生用上原版教材,但我们通过各种努力,将讲课的相关章节的外文原版内容复印下来,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互相传阅和复印,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原版教材。
  实现双语教学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的状况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教师能力单一,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培训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计算机双语教学研究的初步经验
  经过实际的计算机双语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总结如下:(1)小班教学,最好每班不超过四十人,这样便于上课教师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课程选择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双语课具有双重教学目标,即:获取学科知识和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和侧重,引导学生把握课堂学习的重点,以学习学科内容为首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语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水平。(4)教师不仅要胜任所讲课程,更要具备足够的英语水平,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到英语和学到多少英语的关键之一。这里,教师的英语水平指的是口语水平。实践说明,教师的口语水平甚至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都是很重要的。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新课程视野下,有效教学应呈现怎样的特征呢?这历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六个“应”。    一、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
作为一名教师,从某种意义是上说,应该成为一个教育家——至少应该具备教育家的一些好的素质。教师除了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巧,更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风貌。即在性格、气质、品德等方面,具有一种堪为学生楷模的总体人格特征,能给予学生一种美好的精神感染力。或如春风一样宽厚和煦,或如泉水一样简单明澈,或如哲人一样深刻睿智,或如严父一样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可师”、
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美国自19世纪后期起,开始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德国和日本也有与美国相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申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开放,意味着教师岗位将实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标志着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开始。 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开始,教师资格认证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一阶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许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这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同于生活中的谈心聊天。如何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探讨,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人格素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少民主,已成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藩篱。因此,重新建构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师生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
自上世纪末,国家开始在中学进行历史科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教学观念变化的指导和带动下,国家教育部也放宽了在教材方面的束缚,先后出现了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还有一些地方性教材,使教材变得越来越丰富。教材的内容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大学历史教材的缩写,变成了适应当代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新版教材。与大学历史系教材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两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质疑、释疑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它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学生对这些公共政治课普遍不太感兴趣,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 加强“史”“论”结合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既不能重“史”而轻“论”,也不能只讲“论”而偏废“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活动的带动下,大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一起热情地参与教学实践,研究卓有成效,形势喜人。但其中有一些论者开始出现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令人疑虑。本文拟从当前对研究性学习常见的模糊认识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探究式学习”  是否仅适用于科学课程?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