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叙事·认识r——电影《一一》文化表征研究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德昌在《一一》中用风格化镜语巧妙地铺排了人物间的关系网,架构了中国台北的都市镜像社会.附着在《一一》中的文本和潜文本双重语义拓宽了电影认识功能的主客视野,电影符号成为《一一》探寻社会和表达思想的媒介载体.杨德昌对时间逻辑“一致性”和“摘要性”的编排方式厘清了多角度叙事视点的书写脉络.象征符号的涉指建构、电影叙事的艺术表达、认识功能的现实互文三个角度集中投射了《一一》的文化表征,升华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引发受众共情和反思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电影发展至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与塑造俨然成为电影主题的重要部分.泽维尔·多兰以半自传视角和极具风格的镜头语言为世界影史贡献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在众多女性角色中,以母亲为代表的形象构成了影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结合多兰编导的前6部电影,把母亲这一角色置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场域中进行考量,深入分析不同影片中母亲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加拿大魁北克的文化,对拓展世界电影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沃纳·赫尔佐格被誉为“哲人导演”,其电影往往借助于某种特定场景或特殊情境,用以展现人类社会的失序和疯狂、传奇和勇气.真实与虚构则是赫尔佐格近些年来最为重视的议题,对真实和虚构的解构体现着赫尔佐格的电影观.研究基于《德意志克罗伊茨要塞前所未有之防御》《进入地狱》《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三部电影,试图从概念表达、意义呈现多个角度,展开对赫尔佐格电影中真实与虚构边界的讨论,并由此探索赫尔佐格电影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三宅唱作为日本当下的新生代导演,其具有鲜明的、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镜头语言特点,“表层影像”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尝试打破视觉冲击和意识形态的壁垒,尝试重新唤起电影和观众丰富的想象力.这种“表层影像”的叙事风格和镜头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题材内容上打破二元困境的选择;表达方式上构建客观平实的独特记录和表达形式;叙述语言上采用从静态到交互的隐喻性情感表达;叙事策略上借助作者性表现凸显表层影像的表达.
法国当代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关于“技术为核心”的时间与技术的理论思考,为人类带来的正是基于历史境遇之中技术发展形态与人类命运关切的联结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化存在影响制约下的科幻电影,既表现出了影像视觉艺术背后的文化关怀自觉,又在技术困局存证的伦理忧思中,显现出差异化的伦理症候.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问题显隐,既可以为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发展实现伦理预警的可能,又能在技术哲学化的反思之中,达到负责任道德向善的科技伦理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已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文化传承方面,近几年的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聚焦“物”“技”“精神”三个内容;在文化传播的定位方面,呈现高冷路线和群众路线两种类型,其中群众路线更加受欢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创新方面有三条路径,分别是:新风格,叙事风格通俗、幽默、多变;新视角,题材选择从“大”到“小”;新传播,网络播出效果显著.通过创新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纪录片,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与德勒兹、朗西埃相比,巴迪欧始终像个业余的电影理论家.因为他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质问与思考,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电影作为哲学实验》和《电影的虚假运动》是巴迪欧在1933年与德尼·莱维创办《电影艺术》杂志时期所写,也是他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因为国内一直未有这两篇文章的翻译,导致学界对于巴迪欧这一时期的电影美学思想研究存在断层.本文试图以这篇文章作为讨论对象,深度剖析巴迪欧电影美学思想.
2021年贺岁影片《刺杀小说家》上映以来,票房表现稳居腰部,在主题各异的“后疫情”春节院线中以不拘一格的观影体验获得热议.青年导演路阳作为“新力量”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在电影作品中显现出了风格和叙事上的新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源于《刺杀小说家》在电影工业美学原则和人伦叙事的共同追求之下,导演执着于有关个人/社会、现实/虚幻的深度思考,进而实现自洽与思辨,以及作者意识的表达与追求.
粤剧《白蛇传·情》由舞台走向银幕,运用电影叙事手法,通过影像技术加持,成功地将“戏”与“影”及“情”与“景”融为一体,彰显了戏曲艺术的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展示出传统艺术在大众消费时代的自我突围,有力提升了戏曲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和戏曲电影在市场运作中的活跃度,为戏曲电影的创作传播提供了经验参考.戏曲电影这一中国独有的类型片,历经百余年的艺术形式建构,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发展.
近年来,国产动画的话语权日益扩张.但各团队反复搬演如孙悟空、哪吒等故事,既不利于国产动画原有市场的巩固,也不利于其对外的文化交往.由丁亮、林永长执导的《俑之城》,为观众讲述了杂役俑蒙远的神奇经历,电影原创了以兵马俑这一历史文物为基础的IP,围绕兵俑,还营建了一个庞杂的符号群.《俑之城》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意象,其在符号创新,以及符号与文本、视觉奇观的结合上的努力,对国产动画的启示是不可忽视的.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力,消除历史文本的“固化”,使历史记忆缝合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预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