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的识字教学时,加强汉字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汉字文化和识字教学进行密切整合,注重汉字文化的有效渗透,既丰富学生的文字积累,又让学生掌握文字背后的文化美,让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2-0113-01
我国的汉字文化非常深厚,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汉字文化传承过程当中,识字教育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哪怕是在今天识字教学让学生有更有好的契机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主动传承汉字文化的热情。所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有意识的为学生补充汉字文化内容,让学生将文字的学习和文化的熏陶结合起来,发挥二者彼此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语文识字教育的有效性。
1.融入汉字文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汉字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个汉字所承载的都是一份独特的汉字文化,这也是在语文识字教学当中重视汉字文化渗透和融入的原因所在。通过将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进行密切整合,为学生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大门,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让学生对汉字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力。为了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教师要积极融入汉字文化,起到简化识字教学的作用。汉字文化的传播也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精髓,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以及记忆能力。但是如果将二者分离开来的话,将会让识字教学走入单一话、形式化。汉字是表意文字,把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当中可以让字形和字义同时体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自然能够顺利推进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日、月、山等汉字时,不是就可以利用象形字知识为学生描绘这几个文字,让学生将文字的形象和含义联系起来,充分感知祖先造字时的伟大智慧,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适当简化所学内容,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融入汉字文化理解字义掌握规律
早在东汉时期,许胜就在造字法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把造字方法归纳成6种,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这几种方法是根据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对字义进行研究,从汉字的造字起源、表意性等角度出发进行文字的分析,进而发现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便利于学生今后的文字学习和理解,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学生死记硬背字形的学习策略。从表面上看汉字数量众多,但是如果从构字部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却可以看到构思附件有限,所以汉字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给学生的识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汉字有不同部首,通常可分成声符、形符,用来表音或表义。具备同样形符的汉字通常在字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的规律对于学生掌握汉字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形符“氵”构成的文字通常和水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海、洋、江、河、湖、泊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当中主动把字义和字形结合起来,也让学生在面对陌生文字时,可以利用这样的规律初步获得其含义,降低学生的识字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识字文化的魅力。
3.融入汉字文化营造识字学习情境
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汉字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浓郁文化氛围的支持之下受到识字教学和文化熏陶,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理解能力,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需要积极探寻科学化的方法让汉字文化成为识字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对文字最初含义进行还原,带领学生领悟文字和文化的魅力。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文字,而文字最开始的表意方法是象形,于是教师可以组织看图识字的情景活动,激励学生根据甲骨文猜测对应的汉字。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根基。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一些甲骨文文字,然后利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对其进行猜测,并对照答案评估自己的猜测结果,形成对学生的巩固训练。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也是记载语言的符号工具,还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汉字文化渗透和融入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接触中华文明文化的路径,也能够从小引导学生养成文字学习和文化积累的习惯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汉字文化进行积极推广,让学生在识字学习当中了解汉字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定强.信息技术在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8)
[2]刘良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及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9(10)
[3]汪敏娟.多媒體给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插上彩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2-0113-01
我国的汉字文化非常深厚,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汉字文化传承过程当中,识字教育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哪怕是在今天识字教学让学生有更有好的契机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主动传承汉字文化的热情。所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有意识的为学生补充汉字文化内容,让学生将文字的学习和文化的熏陶结合起来,发挥二者彼此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语文识字教育的有效性。
1.融入汉字文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汉字与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个汉字所承载的都是一份独特的汉字文化,这也是在语文识字教学当中重视汉字文化渗透和融入的原因所在。通过将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进行密切整合,为学生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大门,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让学生对汉字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力。为了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教师要积极融入汉字文化,起到简化识字教学的作用。汉字文化的传播也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精髓,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以及记忆能力。但是如果将二者分离开来的话,将会让识字教学走入单一话、形式化。汉字是表意文字,把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当中可以让字形和字义同时体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自然能够顺利推进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日、月、山等汉字时,不是就可以利用象形字知识为学生描绘这几个文字,让学生将文字的形象和含义联系起来,充分感知祖先造字时的伟大智慧,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适当简化所学内容,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融入汉字文化理解字义掌握规律
早在东汉时期,许胜就在造字法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把造字方法归纳成6种,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这几种方法是根据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对字义进行研究,从汉字的造字起源、表意性等角度出发进行文字的分析,进而发现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便利于学生今后的文字学习和理解,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学生死记硬背字形的学习策略。从表面上看汉字数量众多,但是如果从构字部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却可以看到构思附件有限,所以汉字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给学生的识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汉字有不同部首,通常可分成声符、形符,用来表音或表义。具备同样形符的汉字通常在字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的规律对于学生掌握汉字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形符“氵”构成的文字通常和水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海、洋、江、河、湖、泊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当中主动把字义和字形结合起来,也让学生在面对陌生文字时,可以利用这样的规律初步获得其含义,降低学生的识字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识字文化的魅力。
3.融入汉字文化营造识字学习情境
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汉字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浓郁文化氛围的支持之下受到识字教学和文化熏陶,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理解能力,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需要积极探寻科学化的方法让汉字文化成为识字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对文字最初含义进行还原,带领学生领悟文字和文化的魅力。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文字,而文字最开始的表意方法是象形,于是教师可以组织看图识字的情景活动,激励学生根据甲骨文猜测对应的汉字。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根基。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一些甲骨文文字,然后利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对其进行猜测,并对照答案评估自己的猜测结果,形成对学生的巩固训练。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也是记载语言的符号工具,还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汉字文化渗透和融入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接触中华文明文化的路径,也能够从小引导学生养成文字学习和文化积累的习惯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汉字文化进行积极推广,让学生在识字学习当中了解汉字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定强.信息技术在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8)
[2]刘良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及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9(10)
[3]汪敏娟.多媒體给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插上彩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