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法并举巧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显得特别重要。它符合学生天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课改理念的有效尝试;有助于让学生珍藏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现以教学“京杭大运河”为例,介绍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歌诀记忆法
  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可编成歌诀,它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很容易记住,且一旦记住,经久难忘。如开凿时间,可记为:605至610,(隋)炀帝命人搞工程,大兴土木开运河,沟通东西南北中。记忆概况则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共四段,豫洛阳是中心点,上通东北至涿郡,下达余杭到江南,冀鲁豫皖江浙经,海黄淮长钱塘连。记忆意义:南北航运水路通,东南粮食运到京;带动沿岸大发展,催生商业都市兴;民族融合与交流,中外往来日兴隆。记忆运河开凿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开凿运河多暴政,东南财富被掠尽,繁重徭役苦百姓,稍有不从就要命,阶级矛盾与日增,大厦随之一夜倾。
  二、数数联想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游戏形式数数填空,其乐无穷,在不经意间可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仍以隋朝大运河的学习为例,可数为: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大城市,四个河段,五大水系,六个省份。一个中心指河南洛阳。两个端点,北端为涿郡,南端为余杭。三大城市指基于大运河开凿而逐渐兴起的北京、西安和杭州等都市。四个河段指构成大运河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是指大运河连通的海河、黄河、淮水、长江和钱塘江。六个省份指大运河在当时通过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六省。
  三、读图感知法
  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较为突出,教学中要注意用形象直观的东西进行引导。可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图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理性引导,循循善诱,便可引导其进入佳境,享受学习的快乐。比如,为了展示京杭大运河在南北通航中的大动脉作用,体现它在货物运输中的盛况,可展示图片。为了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商业都市的兴起,也可展示图片。为了让学生了解隋朝大运河的概貌和基本情况,可展示隋运河示意图。
  四、妙用修辞法
  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繁荣、文化融合,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在其沿岸催生了许多大都市。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些意义,可用比喻:政权黏合剂,南北大动脉,城市催生婆,民族、中外连通器。
  五、诗词赏析法
  大运河历史悠久,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曾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正是运河古老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吸引和陶醉了许多文人墨客,使他们留下了不少诗词。这些诗词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课堂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诗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意义及隋亡的原因,可引入唐朝皮日休所写的《汴河怀古》,让学生明白,尽管隋朝灭亡与大运河开凿时过重的徭役有关,与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有关,但大运河千百年来在沟通南北,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方面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至今千里赖通波”正是点明了其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1)以杜威(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教学是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仅要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更要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尤为活跃,他们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高中美术鉴赏就是鉴赏主体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特定的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加以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完整过程。
201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听了衢州市白云学校叶海涛老师教学的《守候良心》,叶老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以人为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很好地处理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对笔者在社会思品课中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预约美丽是生成高效的前奏  (一)预设的对象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突出情感特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不少中学生不爱学思想品德课,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情况下,对教育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方面,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探索责任。  记得在一次家访中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比不上人家你就会被淘汰。”孩子反唇相讥:“淘什么汰!难道我就生存不了?”家长哑口无言,笔者则愕然。经过反思,结合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心得,笔者觉得我们的“优胜劣汰”教育思想存在着问题。在提倡和谐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显得问题突出。  “优
问题学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够依据问题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问题学生学会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影响问题学生的感官和心理,让他们在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从而让问题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净化,就起到了疗救问题学生的作用。美国的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是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