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疗救学生的心灵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学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够依据问题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问题学生学会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影响问题学生的感官和心理,让他们在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从而让问题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净化,就起到了疗救问题学生的作用。美国的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是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们也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这种以美来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体系中称为美疗。那么,我们该如何用美来疗救学生的心灵呢?这么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自然美疗救法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成长一直受到自然美的哺育。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肯定了美在大自然天地中。确实,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不管是大到无比壮观的宇宙、锦绣的河山,还是小到一草一木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对于那些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问题学生,王晓春老师称之为“厌学型”的学生。对此,笔者采取了用大自然的美来唤醒他们迷失方向的心灵。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名叫李生,刚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他还是个热爱学习的学生,但在第二个学期,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业经常不完成,上课不专心,甚至想方设法找机会爬墙外出,成绩一落千丈,一了解原来是陷入了网络游戏中。尽管笔者苦口婆心地和他讲道理,他也一次次信誓旦旦地说要改过,可他好像是被电脑下了魔咒似的,越陷越深……此时,笔者就感觉到,对于这么一个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的孩子,用疏和导的方法是失灵了。恰好他父母在农场,笔者于是与他父母商量,何不让李生与他们一起接触自然,用自然的真实的美来唤醒他迷失的心灵,用自然的美彻底地摧毁网络虚拟的美。于是,笔者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给李生布置了题目,让他观察农场的植物的生长情况、特征等,并让他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该植物的功用,要求他把每次观察与查找的情况作好记录,每周交来给笔者检查。通过一年的“劳动改造”,李生真真正正成了“自然之子”。笔者从他所写的体会可得到证实:“当我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看到天空的云彩,听到山间小鸟的啼鸣和潺潺的流水声,我的心情无比地平静,真乃是心旷神怡。眼前一切真实的自然景物,与网络上所设计的确实是两个世界的东西,我终于明白了不是我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我……”
  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不错,自然的美给人极丰富的情感源泉,这种情感源泉也在影响着理智,把学生用来观察世界的窗口变得又宽敞又明亮。对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的心灵变得高尚变得优美起来。学生在那无比神奇的美的自然中敞开自己的心灵,那种和谐的美使人着迷,不管多冷漠的心都会被自然的美所折服。
  二、人性美疗救法
  可以说,人性是人世间最真最纯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把人性中最光最亮的一面展示出来,用人性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笔者所任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因父母离婚而导致心理畸形的问题学生,王晓春老师称之为“心理障碍型”的学生。她就是中途转入我班的张生,据说她平时很少话,而且从来不违纪,只不过是成绩差点而已。刚进笔者这个班的时候,笔者来了个冷处理,但后来与家长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并且注意观察她。原来,这个学生从六岁开始就经历了家庭的种种变故,父母离婚、父亲再婚、增添小弟等,父亲对她的骂如家常便饭,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由此可见,这个学生的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有多重,她的内心除了孤独、怨恨还能有什么呢?
  但不管怎么说,小孩犯错首先要在大人处找原因,笔者相信这个说法,而且苏霍姆林斯基也有这么一条教育原则:“孩子心灵里的邪恶不论有多么可怕,也要在这个畸形化了的心灵里首先看到人,一个期待着有人帮助他摆脱邪恶的人。我响应的不是邪恶的呼叫,而是人性美的呼唤,孩子身上必定会有这种美,而且无论什么也无法磨灭它。”于是笔者与她就有了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充满了尊重的谈话,笔者从自己的经历说起(恰好笔者与她也有相同的遭遇),谈自己的家庭变故、学习人生等。其间笔者在不经意中提到了她,不知不觉地她说出了许多心里话,说到动情处,她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她心灵深处的人性美,那种未熄灭的共同感受的火花,笔者用人性里面最真最纯的美唤醒了她那沉睡的心灵,笔者终于找到了开启她心灵的钥匙。
  三、环境美疗救法
  环境美包括家庭环境的美与学校环境的美。这两个地方是学生接触得最多的地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令他们产生压力的地方。笔者所教的这个班里面,学生成绩好但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不少,王晓春老师称之为“好学生型”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如何把握教育的度呢?记得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是生活”,“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一些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学习的压力那么大,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导致自己心里紧张与不安。那么,我们做班主任的就应该注意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笔者所教的学生罗生在本学期段考之后学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笔者与他进行一次平等的聊天之后,了解到原来这个学生因为自己的成绩一直位居班上前列,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整天处在惶恐不安之中。之后,笔者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对家长进行了一些科学指导,建议家长把家庭室内的装饰、陈设进行重新的布置,尽量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审美的空间。同时,笔者还提醒家长,要建立一种亲密和睦、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让孩子陶醉在生活美的欢乐中,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再说到学校环境的美,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呢?笔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带“好学生型”的学生游览学校,那树木葱郁的校道,色彩协调的花坛、盆景,还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室是多么的窗明几净、整齐和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校园里。这种学校的环境美给人一种宁静、清新、悦目、富有生气的感觉,唤起了一种愉快的情绪、好的心境,使人感到了安逸与舒适。这样不断的调节,学生的心里逐渐充满了阳光,就能以一种明朗的、乐观愉快的情绪来学习,心头的压力自然而然就在美好的体验中消失了。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法国的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我们就可以从一颗心往另一颗心传递火花,并由它燃起学生思想上喜悦的火焰。我们就可以拨动学生心灵上的那根弦,用美来疗救问题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4]朱永新主编.引领心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5]钟海青主编.班主任工作常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较大挑战。许多初中生平时不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常常误认为思想品德的开卷考试只需翻翻书,把课本中一些段落抄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常常存在解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上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1)以杜威(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教学是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仅要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更要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尤为活跃,他们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高中美术鉴赏就是鉴赏主体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特定的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加以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完整过程。
201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听了衢州市白云学校叶海涛老师教学的《守候良心》,叶老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以人为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很好地处理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对笔者在社会思品课中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预约美丽是生成高效的前奏  (一)预设的对象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突出情感特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不少中学生不爱学思想品德课,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情况下,对教育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方面,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探索责任。  记得在一次家访中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比不上人家你就会被淘汰。”孩子反唇相讥:“淘什么汰!难道我就生存不了?”家长哑口无言,笔者则愕然。经过反思,结合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心得,笔者觉得我们的“优胜劣汰”教育思想存在着问题。在提倡和谐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显得问题突出。  “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