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想。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巧设质疑情境,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没有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实践证明,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创新的直接导火线。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空间,不少学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又怕不符合教师、教材标准而“犯错”,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祝福青春》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亚洲飞人刘翔的故事:刘翔是田径(110米跨栏)国家一级运动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年纪轻轻的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他是敢于追求梦想的青春代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中,刘翔由于右脚跟腱旧伤复发而退出了比赛。这一次的失败给他带来巨大压力,但是刘翔并没有就此放弃,他通过在美国进行脚部手术使自己恢复了健康。2010年11月24日,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打破110米跨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目前刘翔正积极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刘翔的曲折经历体现了青春的什么特点?刘翔的事例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青春?”这些问题的提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学生思考、争辩的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质疑,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产生“疑”,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引“疑”而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就会引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巧设合作互动情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证明,多数的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合作的成果。近年来,教育理论界也掀起合作学习的研究热潮,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创设合作互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一节中,笔者先播放刘国梁、孔令辉双打夺金的故事让学生们观看,之后提出以下问题:1.刘国梁和孔令辉是怎样对待竞争的?2.对你有什么启示?3.比赛必然伤和气吗?4.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达到比赛的目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就更加全面地做到了全体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与思维定势的差异,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横向发散思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又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让学生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诱惑,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找出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自由搭配分成几个小组,自己策划,自订方案,自主开展活动。这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拒绝不良诱惑提出了许多有富有创意的建议。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知识”放到现实中去,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合作,把“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合作实践中实现生生互动,相互对照,相互协商,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三、巧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能多数学生的答案都差不多,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发散思维的塑造。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如在讲授七年级第九课《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笔者创设了雯雯同学被人蒙骗进而被人劫持的故事情境:一天,雯雯放学骑车回家,突然被另外一骑车人撞倒,雯雯捂着受伤的腿哭了,这时过来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非常关心地安慰她,并说用车送她去医院……
  再提出“根据你的想象与猜测,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并说出你设定这个结局的理由”这一中心话题,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设想这个情境的结局。结果学生们所续写的故事结尾各不相同:有的认为雯雯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因为那个中年妇女是个好心人;有的认为中年妇女是个诱骗抢劫分子,雯雯被骗到一个偏僻地方,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有的认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个人贩子,雯雯被拐卖了;还有的认为在途中,雯雯觉察到了中年妇女是个犯罪分子,她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逃离虎口,并及时报警,使犯罪分子落入法网。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要明确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其次要巧妙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责任编辑 袁妮)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采用了“满堂灌”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就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点,一切都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古语有“知人者智
翻开中学历史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目录。目录居教材之首,可其作用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有的学生对目录熟视无睹、不屑一顾或者很少发掘它的妙用,甚至有的教师也没有体会到目录的潜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去教学生利用目录。其实有效利用教材目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录,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
近年来,随着江苏历史高考中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题目越来越多,历史教师也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课外史料来组织复习课,这种做法固然可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历史高考只算等级,不算分数)下,历史课课时少,如果过多地运用课外史料组织复习,会导致基础知识无法落实。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课外史料大多是通过网络搜索的,这些史料或缺乏完整性、科学性或不够精练。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教育越来越呼唤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率课堂教学。什么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训练,学到一定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养。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地理课堂也不例外。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高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由于教材的漏洞,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学生的知识水平、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原因都会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个别教师对待“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其实“错误”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是旁逸斜出的美丽,也许藏着大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有资源意识,不拒绝错误,善于捕捉、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给我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以生为本”理解上有了偏差,逐步演变为放任自流,从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显然也是低效率的课堂。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立足点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最近发展区出发,“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体验获知的过程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学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即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为人资格、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稳定性的完整特征和存在状态。它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具有社会性、可塑性、主体性、整体性等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的职业文化品格,是教师的思想、道德、意志、学识、能力、举止、风度等各种特征的总和。道德人格、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是其内核,而言行举止与风度仪表则是其外在
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较大挑战。许多初中生平时不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常常误认为思想品德的开卷考试只需翻翻书,把课本中一些段落抄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常常存在解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上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