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教育越来越呼唤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率课堂教学。什么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训练,学到一定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养。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地理课堂也不例外。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高效地理课堂也是笔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寒假里,笔者观看了一堂地理公开课——《水资源》的视频。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高效地理课堂”的主旨,对笔者的启发很大。《水资源》这一节课的容量很大,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该教师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发挥导学案的优势,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导学案教学,教师把需要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要求课前搜集资料的内容都呈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并且提前几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上课前一天必须完成,并且上交给教师检查。许多具体任务,读图思考题在导学案上一目了然,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也有了必须完成的压力。如果没有导学案,学生的预习效果,资料的搜集整理将大打折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预习得很到位,搜集的资料也很齐全,这样就为“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环节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导学案明确了要展示交流的内容和要合作探究的题目。此时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标志牌,经过自己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了课前的基本预习,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视频、地理景观图片的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也强。许多地理景观图片和视频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展现。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精美的地理图片和视频,不但一些地理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能由此被大大激发。本节课该教师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来展示视频和图片,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该教师用电视纪录片《水世界》片头导入新课,不仅自然地切入主题——水是生命之源,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学生展示交流的环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太湖蓝藻事件”的新闻视频,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谈家乡水环境治理的事例时,教师用课件展示家乡的母亲河碧波荡漾、杨柳依依的美景图片,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堂课的整体思路是:首先学生自主探究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尝试让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前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并整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自主搜集、展示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水资源分布特征部分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先通过导学案预习,课上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读图分析的過程,这样省去了教师的讲解,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位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你什么时候学得最好?学生有如下几种回答:当我们有兴趣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得最好;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发现知识对我们有意义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被关注与信任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喜爱的教师上课时,学得最好。我想学生“学得最好”应该是课堂效果好的最好阐释。在《水资源》这堂课中,该教师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关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地理知识的探索。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完成得较好,可以说是一堂比较“高效”的地理课。
在充分肯定这节课的优点的同时,笔者觉得以下几方面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由于本节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而且这部分是上好这节课的先决条件,所以“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尤为关键。但是由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存在的客观原因,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内容的落实在平时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笔者认为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使用还是要考虑现实状况,尽量将自主学习部分放在课堂上解决。
第二,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课前学生完成预习导学案后由班长收齐上交,教师应该批阅,了解学情并确定重点展示的内容。待展示过后,学生要在课后整理落实,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二次批改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对导学案补充完善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责任编辑黄晓)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高效地理课堂也是笔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寒假里,笔者观看了一堂地理公开课——《水资源》的视频。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高效地理课堂”的主旨,对笔者的启发很大。《水资源》这一节课的容量很大,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该教师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发挥导学案的优势,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导学案教学,教师把需要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要求课前搜集资料的内容都呈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并且提前几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上课前一天必须完成,并且上交给教师检查。许多具体任务,读图思考题在导学案上一目了然,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也有了必须完成的压力。如果没有导学案,学生的预习效果,资料的搜集整理将大打折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预习得很到位,搜集的资料也很齐全,这样就为“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环节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导学案明确了要展示交流的内容和要合作探究的题目。此时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标志牌,经过自己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了课前的基本预习,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视频、地理景观图片的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也强。许多地理景观图片和视频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展现。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精美的地理图片和视频,不但一些地理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能由此被大大激发。本节课该教师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来展示视频和图片,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该教师用电视纪录片《水世界》片头导入新课,不仅自然地切入主题——水是生命之源,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学生展示交流的环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太湖蓝藻事件”的新闻视频,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谈家乡水环境治理的事例时,教师用课件展示家乡的母亲河碧波荡漾、杨柳依依的美景图片,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堂课的整体思路是:首先学生自主探究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尝试让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前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并整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自主搜集、展示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水资源分布特征部分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先通过导学案预习,课上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读图分析的過程,这样省去了教师的讲解,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位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你什么时候学得最好?学生有如下几种回答:当我们有兴趣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得最好;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发现知识对我们有意义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被关注与信任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喜爱的教师上课时,学得最好。我想学生“学得最好”应该是课堂效果好的最好阐释。在《水资源》这堂课中,该教师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关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地理知识的探索。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完成得较好,可以说是一堂比较“高效”的地理课。
在充分肯定这节课的优点的同时,笔者觉得以下几方面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由于本节课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而且这部分是上好这节课的先决条件,所以“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尤为关键。但是由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存在的客观原因,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内容的落实在平时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笔者认为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使用还是要考虑现实状况,尽量将自主学习部分放在课堂上解决。
第二,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课前学生完成预习导学案后由班长收齐上交,教师应该批阅,了解学情并确定重点展示的内容。待展示过后,学生要在课后整理落实,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二次批改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对导学案补充完善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