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访的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情况下,对教育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方面,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探索责任。
  记得在一次家访中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比不上人家你就会被淘汰。”孩子反唇相讥:“淘什么汰!难道我就生存不了?”家长哑口无言,笔者则愕然。经过反思,结合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心得,笔者觉得我们的“优胜劣汰”教育思想存在着问题。在提倡和谐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显得问题突出。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我们常引用来激励学生上进的话,但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学生机制的转变尤为重要。
  一是人具有自然属性,也称为人的生物属性,它是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如食欲、能力等。在当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优胜劣汰、竞争都是很流行的说法。优胜劣汰、竞争应该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中的自我保存层面。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生产者为了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角逐,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对于学生,适度的竞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笔者曾经在班级中实行过班干部竞选制度,感觉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这是好的一面。
  但学校教育如果一味对学生强化“优胜劣汰”“为生存而超越”等竞争理念时,很少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竞争方式,在中高考或一次次成绩排名中深刻体会到竞争残酷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并造成学生的急功近利。在班干部竞选中,出现有竞选者用小恩小惠来贿赂同学的现象。若长此以往,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被淘汰,变得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就愈演愈烈了。道德滑坡、心理畸变、利欲膨胀、两极分化、怪病丛生、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
  在竞争教育中,不能只强调其自我保存的思想,最好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才符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创造和谐社会”的精神。
  二是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即人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社会性比人的自然性更重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的过程并不能等同于商品经济中的竞争,急功近利不得。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学生需要得到培养的智力有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等等,是多元化的。因此,教育中不存在优劣之分。有的学生是这方面智力高、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则是另一方面智力高、能力强。可见,在教育中并不存在优胜劣汰的问题,只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以,在教育学生中,笔者宁愿回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而多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在世,各尽其才”。
  三是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好竞争教育的负面影响?
  1.正确的人生定位。人生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才算成功?不能老是以“第一”来作为成功的定位,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其本身的才能是有差异的,不可能都达到同一高度。只要你能自食其力并在你的位置做出奉献,就应该算是成功的,差异在成功的多少与奉献的多少。同时,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的一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有一得”。我们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人生的成功在于为社会做出了奉献,要在奉献中使自己获得成功。
  2.教师的言行。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激励教育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尽量不要使用“优胜劣汰”“竞争”“要第一”等词语,尽量用“很好”“有进步”“有贡献”等词,没有了赤裸裸的竞争,却不失进取心。
  3.学校重视。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竞争心理的引导,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推行阳光下的竞争,培养良好的心态,以免学生在情急之下做错事情。
  4.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有竞争又有协作,既培养了进取心,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在和谐中进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的班级成绩会比其他班级有明显进步,而且班级也比较好管理,学生比以前更自觉更融洽一些。原来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会因此浪费时间,反而有明显进步。
  5.多讲合作的意义。这个社会不仅存在着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多讲一些竞争与合作相协调的事例,如学习互助、工业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等双赢的例子,这样做更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6.建立“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的别称)。学生在遇到压力或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倾诉,通过与老师、同学多交流来排解压力。对有不良竞争行为和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告诉他们竞争和挫折并不可怕,任何机会都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唯一的,关键是要有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任何一次机会和挫折。
  7.家访。对个别学生可采取家访的办法,家校多联系,创造和谐氛围。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即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为人资格、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稳定性的完整特征和存在状态。它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具有社会性、可塑性、主体性、整体性等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的职业文化品格,是教师的思想、道德、意志、学识、能力、举止、风度等各种特征的总和。道德人格、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是其内核,而言行举止与风度仪表则是其外在
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较大挑战。许多初中生平时不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常常误认为思想品德的开卷考试只需翻翻书,把课本中一些段落抄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常常存在解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上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1)以杜威(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教学是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仅要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更要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尤为活跃,他们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高中美术鉴赏就是鉴赏主体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特定的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加以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完整过程。
201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听了衢州市白云学校叶海涛老师教学的《守候良心》,叶老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以人为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很好地处理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对笔者在社会思品课中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预约美丽是生成高效的前奏  (一)预设的对象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突出情感特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不少中学生不爱学思想品德课,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