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仅要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更要满足并提升这种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尤为活跃,他们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高中美术鉴赏就是鉴赏主体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特定的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加以分析评判,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完整过程。它完美地拓展了学生的观察与审美维度,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要深刻把握美术鉴赏的精髓,在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心的发现与探索需要,与学生共同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
  一、课前学生“备课”,主动搜集资料
  课前准备是一堂高效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备课,同样,学生也应该“备课”。所谓学生“备课”,就是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资料,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故事、作品背景、作品简介、作品影响、意义及价值等,只要与课堂内容相关均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万不可过分刁难学生,而是要充分放开限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要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学生找到资料的深度与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动手动脑去寻找,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是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有兴趣、有欲望继续学习下去。
  例如在欣赏《现代设计》这一课之前,我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发掘现代设计之美。由于这次的鉴赏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前找寻相关资料也不是难事,学生的目光也很开阔,所寻找到的资料丰富多彩,建筑物、汽车、飞机等,应有尽有。由于本节课教学自由度大,所以课堂上我一改以往讲教材的规矩,在稍作了课堂引入后,我便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资料的分析上,展示了学生收集到的形形色色的资料。由于课堂所用的资料都是学生亲自收集的,他们的鉴赏兴趣很浓,课堂氛围很活跃。
  二、有效导入课堂,诱导学习情绪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进行接下来的课堂鉴赏学习。我认为,教师要以课堂内容为基础,巧妙结合生活元素,给教材增加丰富的生活情趣,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艺术的足迹,发掘艺术之美。
  例如在学习《通俗的浪潮》这一课时,我首先以那些带有浓厚民俗味道的挂历、贺卡、对联、剪纸等图片和实物作为课堂切入点,不仅如此,我还播放了学生熟悉的通俗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感受通俗艺术的力量,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课堂的讨论。由于选材都是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事物,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和教师一起畅所欲言,共同开始了对通俗艺术的鉴赏之旅。
  三、实行对比教学,改变教学方式
  经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最能够有效实现鉴赏效果。通常来说,美术作品对比鉴赏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方式,所谓横向对比,主要是指风格和年代的对比,而纵向对比主要是对历史年代、时间和空间等作比较。这两种对比方法能够将不同作者、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相互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全面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
  例如在鉴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清泉》时,请学生将这幅画与齐白石的名作《虾》进行对比,尽管同出自齐白石之手,两幅画却表现了不同内涵和情感。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这两幅画中分别感受到了什么?(2)这两幅画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3)所表现的情感基调相同吗?(4)作者通过画分别寄托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以已经欣赏过的作品为跳板,带领学生实现鉴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探寻异同为手段,让学生更加明确了鉴赏的目的性,师生共同交流对两幅画的感受。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着重从两幅画的对比之中感受到大师的气魄和名画的精髓,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结合动手创新,提升审美情趣
  我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不能只停留在对别人作品的品味和欣赏之中,而是要将审美与动手创作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热情,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引导学生大胆动手表现自己眼中的艺术之美,进一步提升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有效夯实美术鉴赏基础,提升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创作主要包括绘画、手工、雕塑等几个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我将摄影也纳入了美术创作的范畴之内。在课堂上,我时常鼓励学生用双手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用心去记录生活的点滴之美。每个月我都会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涂鸦之作,或剪纸,或泥塑,或者是一张好照片,不论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只要是学生亲手创作的都可以拿来与大家一同分享。这节课学生是主讲人,我作为一名观众认真地听着每位学生的讲解,并辅以点评及建议。在这样师生互换位置的教学方式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大家分享创作灵感。这不仅达到了鉴赏的效果,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发掘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
  总之,就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美术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美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甚至是开拓者。如此,不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还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取得创作能力的进步。
  (责任编辑 谭有进)
其他文献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教育越来越呼唤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率课堂教学。什么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训练,学到一定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养。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地理课堂也不例外。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高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由于教材的漏洞,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学生的知识水平、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原因都会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个别教师对待“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其实“错误”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是旁逸斜出的美丽,也许藏着大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有资源意识,不拒绝错误,善于捕捉、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给我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以生为本”理解上有了偏差,逐步演变为放任自流,从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显然也是低效率的课堂。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立足点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最近发展区出发,“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体验获知的过程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学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即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为人资格、尊严和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稳定性的完整特征和存在状态。它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具有社会性、可塑性、主体性、整体性等特性。  教师人格是教师的职业文化品格,是教师的思想、道德、意志、学识、能力、举止、风度等各种特征的总和。道德人格、智慧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是其内核,而言行举止与风度仪表则是其外在
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较大挑战。许多初中生平时不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常常误认为思想品德的开卷考试只需翻翻书,把课本中一些段落抄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基础不扎实,在考试中常常存在解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是我们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上
教育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正如俗话说的:教无定法。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孟昭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课堂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代管,这些临时的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他们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注,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这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教会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就必须教会学生创新。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有效教学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现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1)以杜威(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教学是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