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幸福许,为有源头提问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那对于教育而言,让人人都幸福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最高追求。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学生,当今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他们的提问能力。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关注生活,让学生“可问”;掌握技巧,让学生“会问”;营造氛围,让学生“多问”;体验成功,让学生“好问”。
  【关键词】幸福教育;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趋发达,整个社会对人才的祈盼与渴求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是现代人才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那对于教育而言,让人人都幸福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最高追求。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学生,当今更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心驱动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学习,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中积极有意地培养小学生提问的意识以及提问能力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能够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时,说明他正在思考或者已经过思考,他正在试图通过提问明确他的困惑,对于提出的问题相信他也一定想找到答案,然后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地成长,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等都会得到提升,所以说拥有提问能力很重要。可现在进入校园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提问次数越来越少,提问的能力也变弱了,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追求人人都幸福的教育,首先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那我们的老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现在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呼唤、鼓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才行。学生学习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很大程度源自他们求知成功的体验,一个真正幸福的课堂,必定是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课堂。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产生思维的聚集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创设与之相符的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研究的欲望,让他们乐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想问。小学科学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但又十分注重科学性的课程,在课上我们会依据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提出想问的问题。比如:有一次,在一节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魔术,将一个漏斗插入锥形瓶中,然后用橡皮泥封住漏斗与锥形瓶接口处,接着往漏斗里倒入水。此时他们看到了一个现象,漏斗里的水并没有漏下去。看到这个情景,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了,因为这个现象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猜测,于是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孩子们问:“为什么水不往瓶子里流了?”“漏斗里的水怎么流不下去了?”……疑问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不断地产生使他们有了“想问”、想解决疑惑的念头。他们的学习方式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变强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欲望,我们就得创设适当的情境,点亮他们心中的“想问”之灯。
  二、关注生活,让学生“可问”
  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往往问题的产生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关注生活,拉近距离,让学生“可问”。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需要师生间的共鸣,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疑惑,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时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想,我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提示或一些引导,让他们有问题可问。问题源于生活,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扬州“文明城市”国检,全市人民都进入了迎检的状态中,大家都想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此时骑电动车需要佩戴头盔也成为广大市民必须遵守的交通安全规则。今年九月,扬州开始正式实施佩戴安全头盔的检查了。我们都知道戴头盔的好处,可头盔比较大,摘下来的时候放在哪里又成了大家烦心的事,车子小放不下,有时就算好放又怕丢了。针对生活中的这个困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疑问,他们提出了“出行时安全头盔放哪好”“电动车上头盔如何放置最安全”等问题。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苦恼,这些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疑问也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他们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是他们“可问”的源泉。
  三、掌握技巧,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热闹的课堂,课上学生们很活跃,问的问题也很多,感觉求知欲很强。可是真正静下心来发现,孩子们提出的有效问题不多。这是怎么回事?我想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了孩子们不会问,他们一股脑地把所有的想到的问题都提了出来,而对问题的有效性没有经过思考,所以如何让学生会问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比如在学习综合实践课《小零食大学问》这一课时,孩子们对零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是关于研究零食的成分,有的是关于研究零食的制作,有的是研究零食的健康安全,有的是研究它的起源。那针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梳理问题看看哪些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其次梳理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经过筛选我们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辣条的味道那么好? 辣条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辣条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吗?然后我们对这些问题再次进行梳理,挑出我们可操作的问题来研究。有些问题虽好,但我们操作起来有难度,所以我们还是挑选一些易操作的问题来研究,最终在众多的问题中我们选择研究“辣条的制作过程”。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孩子们成果满满。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告知孩子们一些提问的技巧,让他们“会问”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营造氛围,让学生“多问”
  良好氛围的熏陶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一个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提问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必须是在每天坚持的基础上。还记得文明城市创建时,学校根据相关要求对整个校园的文化进行了布置,当醒目的标语、卡通的图案、欢快的儿歌出现在校园里的时候,孩子们已然对这些充满了好奇。他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众多的疑问,从文字到内容再到图画他们心中充满了问号。在这样的氛围中,只要打开提问的阀门,学生想问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谁提出来的?“八礼四仪”指的是什么……孩子们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求知欲就越强,浓厚的氛围促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问题一个接一个。此时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们应及时地给予鼓励与认可,呵护着他们的好奇心。古人云:学生当一日三问。可见“多问”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变我们学习的方式,巧妙营造不同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做到一日三问,让“多问”成为一种主动意识,让提问成为一种自然习惯。
  五、体验成功,让学生“好问”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成功既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自我努力的一种证明。当孩子们体验到提问带来的成就感后,他们学习的信心会更强,学习的兴趣会更浓。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快乐。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再把断开的地方用螺丝接上,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老師首先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让学生互相猜猜,看看是否稳定,为什么?有的说稳定,有的说不稳定。老师让他们互相争辩,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最后经过实践后统一了认识。那个提出问题的小朋友成就感十足,以后在课堂上很明显他提问的次数也增加了,因为他成功地感受到了提问给他带来的满足。勤学好问除了解惑,我想还有就是得到成功的体验吧。
  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未来世界是属于高科技人才的天地,而高科技人才最关键的就是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事物永葆好奇心。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今后不断坚持做下去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成为人才培养的源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春.刍议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2]梁新花.关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1).
  作者简介:刘艳,女,1980年生,江苏邗江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幸福教育理念下学生有效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研究。
其他文献
几年前,伦敦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杂志Lancet刊载过给一个经典案例。此案例极好地说明了精神力量对于保持身体年轻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有位女士因为被爱人抛弃,精神受到刺激而出现问题,她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这是个什么病呢?就是指病人对时间失去感知。这位女士认为她的爱人会回来。她每天都会站在窗前等他的身影出现,一直多年都如此。70年过去后,一群美国人(包括医生)发现了她的情况,认为她年龄不过20
【摘要】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生态教育全球化,接受美学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语文作品当成审美对象,去开展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同时结合语文自身学科规律性,在合理吸收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上,对生态语文教育进行了阐释和建构。  【关键词】生态课堂;语文教育;和谐;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吕后虐杀戚夫人,制造“人彘”事件,这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   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她最大的失误,是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至诛啊!她被虐杀的史实昭示着吕后道德高地的彻底沦陷。   “人彘”事件发生后,吕后还让汉惠帝去观摩她的“杰作”。汉惠帝是吕后的亲生儿子,看完后只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不是人做的事!连亲生儿子都这样看,历史将会怎样看待吕后?  
当身体罹患某种疾病时,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手段?在求医问诊的过程里,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干扰?  乍看之下,我们坐拥网络,信息触手可及。即便是将自己的医疗问题发到微信朋友圈,几分钟内就会有许多人给你支招儿。可仔细一想,做决定并不容易,选择项也往往不够明确。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过:“我们面对无尽的信息,却依然渴求智慧。”  若从数据来看,世界上有1.3万个疾病名称
纸可以包火,用坚硬的纸,包星星之火,例如,包住一枝烛光。   这个信条一代一代传下来,即使是大火,只要有更大的纸张,仍然可以四面包抄。在想象中,那是一番兴奋炽烈的光景,以致,一代一代有人去做,抱着孩子过年的心情。   我在卧房里点一枝烛,展开一张纸。纸张燃烧,我再用一张更大的纸。我有很多很多纸,一张比一张大,也一张比一张烧得旺,等所有的纸用完了,火舌开始吞噬房子。   等到整个房子烧完,我就
【摘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学习的本能,教育就是充分发掘并展示这一潜能。”可是,当下中国的教育情况又如何呢?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以考为纲的教育压抑儿童生命成长,也从根本上压抑了孩子内在潜能的发挥。  【关键词】优化合作;激发学生潜能;生本理念;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对酿酒人来说,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  节气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堪称中华文明的智慧。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即粮食”。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在渺无人迹的山谷,不受污染,听从一只鸟的教导,采花酿蜜,作成我的诗歌。美的口粮、
【摘要】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苏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题干表述的具体使教学目标指向更清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思维训练更高效,联读任务的安排使阅读素养提升有路径。通过挖掘部编本教材课后习题的新特征,笔者提出课前定向、课中活动和课后拓展的相关策略,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展开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摘要】統编版语文新教材,古诗文篇目相较原人教版增幅达80%左右。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和汉语美?古诗教学中注重“四融入”,即:借助图文,融入画面之美;配乐作画,融入诗人心境;穿插要素,融入古诗写法;知人论世,融入诗人情怀。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统编语文;古诗教学;四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摘要】当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培养,通过多种模式的共同作用,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表达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口语交际;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口语交际能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