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聪明的病人?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身体罹患某种疾病时,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手段?在求医问诊的过程里,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干扰?
  乍看之下,我们坐拥网络,信息触手可及。即便是将自己的医疗问题发到微信朋友圈,几分钟内就会有许多人给你支招儿。可仔细一想,做决定并不容易,选择项也往往不够明确。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过:“我们面对无尽的信息,却依然渴求智慧。”
  若从数据来看,世界上有1.3万个疾病名称、6000余种药物、4000多种手术操作。对具体的疾病而言,什么时候应该治疗和应该怎样治疗,选择药物治疗还是开刀手术,现在的医生很难给一个明确肯定的回答。每一种医疗行为都有益处和风险。对每个人而言,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两位教授——肿瘤专家杰尔姆·格罗普曼和内分泌专家帕米拉·哈茨班德,就用患过高胆固醇、甲亢、乳腺癌、肝癌等16种疾病病人亲历的故事,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病人在面对医疗问题时的抉择。更重要的是,探究了抉择背后的决策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流行性感冒这种传染性疾病为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易感人群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遗憾的是,通常只有35%~45%的成年人会选择接种。有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们只会想到接种疫苗的潜在副作用。即便发生率很低,且副作用轻微,很多人依然拒绝接种,即便今后有可能患上流感,并因此导致严重的肺炎甚至死亡等。这就涉及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忽略偏差”。它的大意是,有些人不去主动地进行治疗,生怕自己的治疗无效或失败,尤其是出現副作用的话,就会悔不当初。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后悔,从而主动回避治疗和干预。
  我也是一名医生,我不得不承认,医学并不是一门具有确定性的科学,它存在着灰色地带,没有泾渭分明的非黑即白。医学涉及医生和病人微妙并且私人的决定,没有万能的通用模式。这个世界上也没有重样的病人,他们具有不同的脾气性格、思想意识和医疗诉求,在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中,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对病人而言,他们熟知自己的身体、人生价值和经济情况。他们所想的,并非只是疾病本身。对医生而言,“跟病人打交道就像是走钢丝,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担忧,就必须说一些安慰和保证的话,但是这些保证都只是可能而已,并非十分确定”。
  什么才是最好的治疗呢?这并非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每位医疗专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研究发现,病人很多时候是在医生做出诊断和推荐某种疗法的那一刻,才会形成自己的偏好。也就是说,这些病人此前可能是“一张白纸”,如果专家对某种治疗手段有自己的偏好时,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影响病人。此外,“当一个病人感到自己病得很重,恐惧、无助的时候,医护人员平时一些微不足道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拿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来说吧,60%多的美国医生认为服用放射性碘剂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可只有22%的欧洲医生和11%的日本医生会这样选择。
  我曾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过,见到过不少令人伤感沮丧的死别时刻。我们的医护人员,很多时候将视角集中在疾病上,却往往忽视了病人身上作为“人”的那部分因素。在涉及生死的严重疾病面前,人终将察觉到自己可以承受的底线。研究者提出了两个心理学观点:一个叫作“聚焦主义”,大意是病人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对生活的改变上,实际上绝大部分生活并未“天崩地裂”;另一个叫作“缓冲效应”,也就是人们常常忽略自身能缓冲情绪痛苦的应急机制。当病人不承认现实、自圆其说、幽默开玩笑的时候,他们是借此让身患重病中的自己不那么凄苦。
其他文献
“哥哥神颜!”  美妙的周日,一周七天中唯一不用早起的周日,就被一声惨叫打回现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睁开眼睛之前,我甚至已经想好了我要面对的是什么:那张扭曲的脸,紧紧握着手机的手和一个赖在被窝里蓬头垢面的女人——我妈。  我清楚地记得,距离上一次被吵醒,仅仅过去了不到一个小时。那个死活不愿意离开被窝的女人,用愤恨的语气跟我说:“该死的,我房子塌了!塌了!”  此处不得不为像我一样被称为“拖了时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结婚,当我问起他们如何相知相恋,原本,我想听到一个精彩动人的爱情故事,然后写进那本我拖稿很久的故事集,然而,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  相亲这种文艺青年鄙夷至死的相恋方式,一般会被大家认为既不浪漫,又没激情,与爱情相去甚远。  乍一想,两个待价而沽的适龄的年轻人,抱着能否凑合在一起过日子的心态,彼此打量对方的容貌,探听对方的职业,估算对方的身价,研究对方的家庭…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和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对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班主任自身管理观念片面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和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班主任在管理
我们到处可以听到各种貌似“率真的”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诸如此类的口号一直在宣扬特立獨行的自主性,尤其肯定独特个性的优越性,并暗示这种独特性只能从自我内部获得。  但是,这种价值主观论可以成立吗?只要我们发问,“你为什么会珍视或看重它?”回答也许是“我认为”“我相信”“我感觉”或者“我决定”。但这类回应完全没有回答“为什么”。  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追问来龙去脉,那么任何认真给出理由
刚开始工作,怎么才能迅速转变角色,从一个迷茫的大学生,成为一个超级专业的职场人?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立刻、马上、赶紧戒掉学生思维。小红花思维  “做一个三页的PPT,都想让老板奖励一朵小红花。”  职场和学校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是实时激励。上课答对了一个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职场是延后激励。你的工作只有体现在效益上,公司才会给你增加相应的报酬。老板很忙,不可能每天跟在你屁股后面夸你。默默
读鲁迅先生的《人话》,有一段道: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呵,先生文笔果然简净干练、摇曳多姿。  而那农妇见识多么稚拙:至美光景,被她凝缩于一个柿饼上;宫廷的万般奢靡,不是不存在,却都在她的世界之外。二者相激,让人莞尔或喷饭。但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讥笑她呢?世界那么大,谁能做到无所
有一个人,放弃了一切世俗的牵挂,退隐到树林里,建了一栋小屋住进去。  他唯一的服装是一块布,他将它围在腰间。但是时运不济,树林里老鼠肆虐,所以他养了一只猫。猫需要用牛奶来喂,所以必須养一头牛。奶牛需要喂养,所以雇了一个牛仔。男孩需要房子住,所以给他建了一栋房子。为了照看房子,招聘了一个女佣。为了给女佣找同伴,不得不修建了更多的房屋,邀请人们在里面生活。就这样,出现了一个小镇。  那个人说:“我试图
几年前,伦敦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杂志Lancet刊载过给一个经典案例。此案例极好地说明了精神力量对于保持身体年轻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有位女士因为被爱人抛弃,精神受到刺激而出现问题,她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这是个什么病呢?就是指病人对时间失去感知。这位女士认为她的爱人会回来。她每天都会站在窗前等他的身影出现,一直多年都如此。70年过去后,一群美国人(包括医生)发现了她的情况,认为她年龄不过20
【摘要】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生态教育全球化,接受美学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语文作品当成审美对象,去开展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同时结合语文自身学科规律性,在合理吸收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上,对生态语文教育进行了阐释和建构。  【关键词】生态课堂;语文教育;和谐;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吕后虐杀戚夫人,制造“人彘”事件,这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   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她最大的失误,是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至诛啊!她被虐杀的史实昭示着吕后道德高地的彻底沦陷。   “人彘”事件发生后,吕后还让汉惠帝去观摩她的“杰作”。汉惠帝是吕后的亲生儿子,看完后只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不是人做的事!连亲生儿子都这样看,历史将会怎样看待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