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虽然他们起点低,但他们可塑性强。针对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热情这一现实问题,本文从学好普通话、掌握汉语拼音、加强阅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语文学习;农村小学生;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省会城市语文教师,去年我有幸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一年。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农村小学生的起点低,但他们可塑性强,如果能够让他们插上热爱语文的翅膀,将非常有助于其未来学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普通话成为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情感表达。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使沟通容易许多,更重要的是,普通话是学好语文的金钥匙。只有手握金钥匙,学生才能爱上语文。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中才能说好普通话。农村家庭普遍缺乏讲普通话的氛围,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
(一)教师坚持说普通话
无论是课上、课下,我都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学生及家长交流,让所有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随时都能感受到普通话的甜润,激发他们对普通话的羡慕,使他们产生讲普通话的美好愿望。当学生用方言与我对话时,我会耐心倾听;我实在听不明白时,让学生用手势比画;同时我请方言不是特别重的学生当翻译。弄清学生表达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用普通话把刚才的意思再表达一遍。孩子们见用方言跟我沟通如此困难,都自觉地说起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经过几周的磨合,我弄懂一些方言的基本意思,在学生无意思地说出这些方言时,我及时予以修正。有时不等我开口时,其他学生已抢先纠正。慢慢地,普通话不仅成了课堂语言、校园语言,更成为师生间的生活语言。
(二)让墙壁“说”普通话
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教育资源,必须让它们都会“说”普通话。开学不久,我在教室后墙上办了一期图文并茂的、以“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天下”为主题的板报。我利用早自习给学生讲解板报上的内容,并教他们读上面的绕口令、儿歌等。学生们的兴趣盎然,一到课间就比赛诵读,互相纠正。我还在教室前面的展板上贴出学生座次表,并逐个点名,让叫到名字的作自我介绍,用普通话喊出的姓名格外响亮悦耳,让标准读音与学生形象紧密结合。
二、让汉语拼音成为学好语文的铁拐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是低段学生的挚爱。即便是农村孩子也一样。我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编一些歌诀,将汉语拼音的音、形、调号、拼读法等融入儿歌中让学生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眼到、耳到、心到,达到了快速识记的目的。
在教学ɑ、o、e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它们音、形编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ɑ、ɑ、ɑ;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居然能自编儿歌了。在学ɡ时,学生编的是:9字拐弯ɡ、ɡ、ɡ;鸽子、鸽子ɡ、ɡ、ɡ。学生把写法、读音、实物联想编进去,朗朗上口,不仅使拼音学习事倍功半,还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语言,培养了想象能力。
三、让阅读成为学好语文的助推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针对初学语文的农村孩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课文。我首先提出预习要求:(1)把课文朗读三遍;(2)给课后双横线上的字——即“会认字”注上拼音;(3)把双横线上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圈起来;(4)把双横线上的字带词划画;(5)课后田字格里的字——即“会写字”的左边写上偏旁部首;(6)标自然段。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基本扫清识字障碍,阅读、理解课文能力增强了。
第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我训练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1)要求学生借助于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掉字;(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带有感情。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体验。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着力构建生命力和创造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进行组词教学时,我尽量多让学生发言,多组一些词语,如果稍有闪光的词,便让孩子们用掌声鼓励。
第四,倾听故事,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故事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更能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每天听故事是城里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就有的必修课。既然他们落下了这一课,我得帮他们补回来。在学生吃早餐、午餐时我用电脑给他们播放经典故事,先是短篇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再是稍长一点的童话故事。学生每分钟可以听到160个字,每天听20分钟,一学期便可以听25万多字的内容,这么庞大的听读量,给语文课堂做了有效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2]]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3]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学习;农村小学生;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省会城市语文教师,去年我有幸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一年。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农村小学生的起点低,但他们可塑性强,如果能够让他们插上热爱语文的翅膀,将非常有助于其未来学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普通话成为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情感表达。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使沟通容易许多,更重要的是,普通话是学好语文的金钥匙。只有手握金钥匙,学生才能爱上语文。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中才能说好普通话。农村家庭普遍缺乏讲普通话的氛围,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
(一)教师坚持说普通话
无论是课上、课下,我都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学生及家长交流,让所有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随时都能感受到普通话的甜润,激发他们对普通话的羡慕,使他们产生讲普通话的美好愿望。当学生用方言与我对话时,我会耐心倾听;我实在听不明白时,让学生用手势比画;同时我请方言不是特别重的学生当翻译。弄清学生表达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用普通话把刚才的意思再表达一遍。孩子们见用方言跟我沟通如此困难,都自觉地说起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经过几周的磨合,我弄懂一些方言的基本意思,在学生无意思地说出这些方言时,我及时予以修正。有时不等我开口时,其他学生已抢先纠正。慢慢地,普通话不仅成了课堂语言、校园语言,更成为师生间的生活语言。
(二)让墙壁“说”普通话
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教育资源,必须让它们都会“说”普通话。开学不久,我在教室后墙上办了一期图文并茂的、以“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天下”为主题的板报。我利用早自习给学生讲解板报上的内容,并教他们读上面的绕口令、儿歌等。学生们的兴趣盎然,一到课间就比赛诵读,互相纠正。我还在教室前面的展板上贴出学生座次表,并逐个点名,让叫到名字的作自我介绍,用普通话喊出的姓名格外响亮悦耳,让标准读音与学生形象紧密结合。
二、让汉语拼音成为学好语文的铁拐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是低段学生的挚爱。即便是农村孩子也一样。我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编一些歌诀,将汉语拼音的音、形、调号、拼读法等融入儿歌中让学生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眼到、耳到、心到,达到了快速识记的目的。
在教学ɑ、o、e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它们音、形编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ɑ、ɑ、ɑ;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居然能自编儿歌了。在学ɡ时,学生编的是:9字拐弯ɡ、ɡ、ɡ;鸽子、鸽子ɡ、ɡ、ɡ。学生把写法、读音、实物联想编进去,朗朗上口,不仅使拼音学习事倍功半,还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语言,培养了想象能力。
三、让阅读成为学好语文的助推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针对初学语文的农村孩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课文。我首先提出预习要求:(1)把课文朗读三遍;(2)给课后双横线上的字——即“会认字”注上拼音;(3)把双横线上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圈起来;(4)把双横线上的字带词划画;(5)课后田字格里的字——即“会写字”的左边写上偏旁部首;(6)标自然段。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基本扫清识字障碍,阅读、理解课文能力增强了。
第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我训练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1)要求学生借助于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掉字;(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带有感情。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体验。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着力构建生命力和创造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进行组词教学时,我尽量多让学生发言,多组一些词语,如果稍有闪光的词,便让孩子们用掌声鼓励。
第四,倾听故事,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故事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更能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每天听故事是城里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就有的必修课。既然他们落下了这一课,我得帮他们补回来。在学生吃早餐、午餐时我用电脑给他们播放经典故事,先是短篇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再是稍长一点的童话故事。学生每分钟可以听到160个字,每天听20分钟,一学期便可以听25万多字的内容,这么庞大的听读量,给语文课堂做了有效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2]]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7)。
[3]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