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作为班级文化的引导者,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 高校 班主任 班级文化建设
  一、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沿革
  班主任的雏形最早出现于清末。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设提调一职,对学生进行管理。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共分八科,按科管理,各分科设分科大学监督,并设有监学官。监学官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管理,可视做班主任的雏形。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4年颁布的《专科以上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校、院应将全校学生,按照所属院系科分为若干组,组设导师一人,由校、院长聘请专人教师充任之。每组学生人数由各校院酌定,但至少不超过20人。各校、院专任教师皆有充任导师之义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校院系的调整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规模较大的专业开始以班为单位进行管理和学习。1953至1956年期间,清华大学初步设立了班主任制度。同期,班主任制度也在一些高校形成。直到1961年,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高校设置班主任,标志着高校班主任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班主任制度历经了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恢复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独特风貌和精神的表现。作为一种隐性力量,班级文化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规范班级成员行为,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面对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90后”已经正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其个体和群体心理有着鲜明特点。同时,受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面临新挑战。
  1.网络信息化的消极影响
  数字化的网络通讯技术,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容和载体,为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和信息服务,但是网络信息化是把“双刃剑”,信息精芜并杂,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问题和挑战。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容易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堕落颓废,与外界交流接触变少。由此可能会导致班级学习风气下降、班级凝聚力减弱等后果,给班级文化建设造成新困难。
  2.行政班级观念淡化
  目前许多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以此取代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的实施,利弊相当。一方面,学生自主选课、选择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出勤率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分制打乱了传统的班级模式,改变了原有行政班级的学习环境,长而久之会使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淡化,同学关系日渐疏远,班级凝聚力不断被削减。组织结构的日渐松散使班级建设失去时间和空间保障。
  3.班级制度建设落后
  高校出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独立自主意识,通常班级管理较宽松。高校班级在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及可实施性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班级制度弱化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容易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制度不健全,在涉及广大同学切身利益的关键事件时,一旦处理不当,极易触发矛盾,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和引导者,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针对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
  (一)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良好班级文化的创建首先要有明确目标,目标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石”。有了奋斗目标,班级成员才会有前进方向和动力。班主任要以学校、学院本学年的工作重点为依据,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引导成员确立切实可行的班级目标。确立目标后,班主任应当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情,组织和引导班级成员制定常规的班级制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如考勤制度、推优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班干部选举、任免和考核制度、困难生认定和评议制度、纪律卫生制度等,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
  (二)提炼班级精神文化,塑造班级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集中反映,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航标”。它对班级成员有无形的感召力,是班级坚强的精神支柱。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诸如建立集体荣誉感,对考试作弊的看法,如何让大学生活有意义,等等。核心价值观应当以易于班级成员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宣传不断加以强化,使其成为班级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班级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则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逐渐达到规范班级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目的。
  (三)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有交叉也有区别。从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从宏观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学生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则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学生教育管理。从工作对象来看,辅导员负责全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工作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有益补充,二者是点和面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构建起“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建立沟通机制,经常性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畅通信息渠道,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工作方法,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四)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平台。
  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模式,传播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种传统传播工具。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将新媒体和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平台,采用新型管理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通过QQ群、飞信、手机报、微信及微博等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掌握学生动态,增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班级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新媒体的兴起和应用在带给校园文化良性效益的同时,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树立教育引导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变堵为疏。主动分析网络舆情,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媒介信息,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班级成员的网络信息监控,尽早排查不文明的上网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223-224.
  [2]王庆亮,高歆,张加才.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沿革[J].实践探索,2011,(5):32-35.
  [3]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47-1250.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 培养能力 促进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网络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对这些原本陌生的东西开
摘 要: 写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习其他功课的基础。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小学高年级如何提高写字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对写字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着实加强写字实践,提高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 书写指导 写字兴趣 书写习惯 书法课程  一、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当前小学高年级的写字教学质量不容
摘 要: 本文以10KV变电站全站由运行转检修倒闸操作项目为载体,对变电站倒闸操作的项目化教学单元进行设计,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倒闸操作规程的安全作用及倒闸操作步骤的科学性。  关键词: 工厂供配电技术 项目化教学 教学单元  引言  《工厂供配电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项目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
摘 要: 本文以广州东部农村中学菊泉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为学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第二课堂 活动状况  一、引言  增城市新塘镇菊泉中学创办于1946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公办学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怎样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知识、练技能、促发展呢
摘 要: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极具应用性的,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思想,进而和别人顺利地进行交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好习惯。精心地设计好每一节课,使课堂真正生活化,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大胆实践,最终使每一个学生更有信心学好英语,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多姿多
学好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在偏僻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作文基础差,普遍存在“无米之炊”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年级作文训练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辟农村特色的“作文园地”  一、确定各年级的作文训练,以及“分步到位”目标,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要从一年级便搞好填
摘 要: 优化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要靠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东西。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如戏剧的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导入效果如何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恰当的引子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服务于整个教学。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导入艺术 教学策略  导入的目的在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应像磁石般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有利于学生启动思维的齿轮,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摘 要: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让学生像做数学中的加、减法一样,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充满趣味的加加减减中,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一道道有趣的、特别的“算术题”,学会生字。  关键词: 识字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数学思维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被动地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积极地参与,创造性地思考。”只有让学生在主动识字情感的支配下,自主识字、合作交
2012年10月,我被聘为南靖县“王阿雄思品名师工作室”成员。12月,又被聘为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批课改实验教师,积极参加课改,并举行县级公开示范课,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学校、上级的肯定。以下是我从事课改活动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和体会。  一、学习、探讨阶段。2012—2013学年,我任教的是九年级,这一届学生又是刚接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