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老师们都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挤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使教师从演讲台上走下来,成为运动场上的教练员;如何让学生从听众席上走上去,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谈天说地人,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讨论。
  一、学生讨论的方法
  课堂讨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二是小组讨论。要让学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应干些什么。
  “领”——在小组讨论时,确定一个为首的同学,一方面起组织作用、控制小组讨论的书面,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起带头作用,能够用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带动其他同学。
  “讲”——在小组讨论过程,每个人都要做到讲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讲”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应尽的责任,只有相互交流大家才能共同提高,谁也不要仅仅充当“旁听者”。
  “评”——要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析。哪些是自己同意的,哪些有分歧,原因是什么。评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分析、比较、判断、整合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形成了这种能力,会使人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议”当每个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摆在桌面时,大家再来谈一谈、议一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小组的一致意见。当然意见不统一也没关系,可以求同存异。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整理、优化的过程。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老师既要置身于讨论之中,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普通的讨论者。教师要做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郑金洲教授在谈到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定位时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应处于一种平等的角色关系,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然后让学生进行根据第二大段进行讨论,由于第二大段主要写了鲁迅和作者读《水浒传》的事,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局限。因此在讨论前霍老师提示学生:鲁迅先生送给作者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都是鲁迅先生为中国的孩子们翻译的。有了这样的“主导”提示,学生就讨论得比较深入了,他们说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但关心自己侄女的读书问题,而且关心广大少年儿童的读书问题,他亲自为孩子们翻译了儿童读物。所以鲁迅先生受到了自己的侄女和广大少年儿童的爱戴。
  四、学生的全员参与
  讨论产生实效的前提是全体学生的全部参与,那么怎样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讨论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想到如何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而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头脑中一定要有这样一根弦,即通过组织怎样的学习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用什么样的评价激励办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这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要有情感投入,要善于营造热烈向上的情感场,让知识在情感场中流淌,好像导体之于电流,情感越热烈,知识的流淌速度赶快,课堂学习的效率越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所说:“教师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就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第三,爱是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爱,用爱的语言浇灌学生的心田,用爱的目光温暖学生的双眼,学生才会真正和老师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其乐融融的情感场,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度的参与才可能形成。
  最后,检查评价是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保证。通过检查评价,教师可以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更好地补教补学。同时,检查评价环节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成功的自豪感和得到认可的喜悦心理,进而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储备更多的能量。
  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作用重大。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是的,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课堂,人人参与,每个人都动起来,是课堂教学的最好表现形式,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实践者孜孜追求的最高课堂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一)将爱注入“班级寄语”   每当一个心得班级进入教室,我都会将这样一段文字奉献给我的学生:   我在经营一个家,他的名字叫班级,我爱这个家,因此我有了父母给予之外的第二个名字“老板”,我爱这个名字,因为这是班级为我付出的最大的奖励。   我在经营一个家,他的名字叫班级,我爱这个家,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家庭成员一起面对苦难与失败,同样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和甜蜜。   我在经营一个
期刊
一、以日记为载体,引导学生细心捕捉生活素材   学生们常常抱怨无话可写,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致留心,便会捕捉许多生活中的精彩。对于生活中应有的感动和领悟,很多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由于思维习惯和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他们不知道该发现哪些现象和问题,更不会及时准确地传情达意。为此,我要求学生养成日记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明白日记的原因和作用,我给学生讲
期刊
一、课前落实预习、课时检查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安排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效果就差。为增强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将要求具体化:第一步,落实“读一读,写一写”,运用注释、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生字,并将知识点(字词的形、音、义)课本上。第二步,落实“研讨与练习”,要求走进作者、了解文体、联系背景阅读课文,标段序号,理清文章思路,把握
期刊
一、利用汉字优势识记生字   (1) 孪生聚会。学习有些生字时,可让学生说说与之 形近字和音近字,如教学“销”时可让学生找到它的孪生姐弟“消、削、肖、逍”等等。   (2)想象记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争着开动脑筋看谁识记的字多 ,学生们像变魔术似的由一个简单的字变出很多个字来既有趣又认识了很多字。   (3)形象记字。根据汉字表义这个特点,,我着力改变学生识字机械式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变机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且大大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和促进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对所教七年级三、四班共九十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
期刊
“老师你明年肯定还得是XX班的班主任,并且我预言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特别喜欢您的,而且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阳光,学习成绩也会在年级排名中直线上升的。”这是连续几年来临近毕业的学生对我的“工作安排”,并且他们的预言几乎年年实现。   首先对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让他们大胆的承诺,在各方面要勇于担当。   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让大家探讨在初三的学习生涯中我们能做到哪些,并把这些内容总结为班级宣言悬挂
期刊
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期刊
前不久笔者听了两堂新课改示范课,一堂是九年级语文《陈毅市长》选场,另一堂是八年级物理《变阻器》。听课的同志对这两堂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笔者却持不同意见,在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和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容器”里面。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我们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不注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课”,导致知识在学生那里成了索然无味的死的东西。如此的课堂,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可能让他们拥有学习的热情呢?因此,唯有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
期刊
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一、精选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