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不注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课”,导致知识在学生那里成了索然无味的死的东西。如此的课堂,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可能让他们拥有学习的热情呢?因此,唯有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的确,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一、教学生活化
  1、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去尝试一下第一次,然后对第一次的感受写下来。如第一次洗碗、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整理房间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第一次真好。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事先让学生回家和家人散步,然后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在学课文的时候,就能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教学《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蝈蝈,每天进行观察,并且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蝈蝈的情况记录下来,一周后交流观察后的心得,然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和自己观察到的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对蝈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观察另一种你熟悉的昆虫,并写成一篇文章,在班级中交流。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
  2、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因此,我们应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时,我带领学生上街找错别字、生动有趣的店名、广告牌……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小册子,分门别类。在教学《感受自然》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体验大自然,并把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再现原型,在生活中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型,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对皇帝、大臣、骗子的神态、语言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斑羚飞渡》时,让学生扮演斑羚,通过对斑羚面临绝境时那种无奈的表演,更加能让学生理解斑羚群在面对种群灭绝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陶冶。 让学生明白在生命面前,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去任意捕杀生灵。
  二、作业生活化
  作业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应发挥作业的桥梁作用,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展语文能力,培养生活才干。生活化作业可以做以下几种形式尝试:
  1、查证型: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文化,及风俗习惯。关于中秋节的诗词进行赏析。
  2、活动型:有些综合性学习如《漫游语文世界》,让学生上街寻找“语文”知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3、创作型:学习了《竹影》后,让学生也画一幅竹影;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也试着创作一个童话。
  4、鉴赏型:根据教师提供的欣赏资料及线索背景进行鉴赏活动。学习了《香菱学诗》后,鼓励学生看电视剧《红楼梦》,学了《春》、《济南的冬天》后,让学生收集与课文联系的图片进行欣赏。
  三、活动面向社会、走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挖掘教育资源
  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一类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如泰山、东平湖、孔庙……无一不蕴藏着趣味、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二是现代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2、拓展语文活动。
  “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有又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真正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其他文献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一个班集体形成的第一天起班主任便和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难忘。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处世办事的态度风格,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和学生交往中,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班主任又是是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因
期刊
(一)将爱注入“班级寄语”   每当一个心得班级进入教室,我都会将这样一段文字奉献给我的学生:   我在经营一个家,他的名字叫班级,我爱这个家,因此我有了父母给予之外的第二个名字“老板”,我爱这个名字,因为这是班级为我付出的最大的奖励。   我在经营一个家,他的名字叫班级,我爱这个家,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家庭成员一起面对苦难与失败,同样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和甜蜜。   我在经营一个
期刊
一、以日记为载体,引导学生细心捕捉生活素材   学生们常常抱怨无话可写,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致留心,便会捕捉许多生活中的精彩。对于生活中应有的感动和领悟,很多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由于思维习惯和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他们不知道该发现哪些现象和问题,更不会及时准确地传情达意。为此,我要求学生养成日记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明白日记的原因和作用,我给学生讲
期刊
一、课前落实预习、课时检查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安排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效果就差。为增强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将要求具体化:第一步,落实“读一读,写一写”,运用注释、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生字,并将知识点(字词的形、音、义)课本上。第二步,落实“研讨与练习”,要求走进作者、了解文体、联系背景阅读课文,标段序号,理清文章思路,把握
期刊
一、利用汉字优势识记生字   (1) 孪生聚会。学习有些生字时,可让学生说说与之 形近字和音近字,如教学“销”时可让学生找到它的孪生姐弟“消、削、肖、逍”等等。   (2)想象记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争着开动脑筋看谁识记的字多 ,学生们像变魔术似的由一个简单的字变出很多个字来既有趣又认识了很多字。   (3)形象记字。根据汉字表义这个特点,,我着力改变学生识字机械式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变机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且大大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和促进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对所教七年级三、四班共九十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
期刊
“老师你明年肯定还得是XX班的班主任,并且我预言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特别喜欢您的,而且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阳光,学习成绩也会在年级排名中直线上升的。”这是连续几年来临近毕业的学生对我的“工作安排”,并且他们的预言几乎年年实现。   首先对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让他们大胆的承诺,在各方面要勇于担当。   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让大家探讨在初三的学习生涯中我们能做到哪些,并把这些内容总结为班级宣言悬挂
期刊
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期刊
前不久笔者听了两堂新课改示范课,一堂是九年级语文《陈毅市长》选场,另一堂是八年级物理《变阻器》。听课的同志对这两堂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笔者却持不同意见,在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和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容器”里面。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我们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