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实验稿,还是修订稿,都把动手实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列举出来。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由此可见,动手实践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而通过物化操作活动,将感知与动作联系起来,能促进思考,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地选用于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概念”“规则”等知识技能教学的首选方式。但纵观课堂上操作活动,是否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实现最初选择的教学愿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动手操作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能否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是衡量操作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那些没有诱发学生需求的操作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操作”、“操作有什么用”,所以导致思维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当然,没有思维深度参与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高耗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活动。鉴于“反例”有助于吸取教训,所以笔者把亲身经历的一次失败的“操作活动”过程及其重构方法记录下来,以供大家批评。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