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善对策
一、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己经取得的成就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广大中小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齐头并进,相互渗透和融合,未来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完善。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明确,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均是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基本上未涉及信息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这主要是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计算机及网络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就会误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许多教师“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各种信息作业运作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是目的,掌握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二者不可颠倒或错位。
2.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目前,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难题是缺乏教师和教材。现在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或教学的教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学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语文、数学岗位上调配来的教师,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比较系统的信息科学知识和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另一种虽毕业于相应的专业,可其中许多人的教育理论功底又不够。尤其是在小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危机。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小学中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是潜意识里对课程不够重视,在执行课时计划时存在着随意性,随意减少课程时数;或因为期中、期末考试等原因擅自将信息技术课程改为语文、数学等课程,并且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等方面没有进行跟踪检查,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也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学习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3.教学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旧电脑,无法安装教学必需的软件,学生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普遍性存在“有硬件没软件”和“有电脑没网络”的情况,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关注硬件设施,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多数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为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相对陈旧落后,学校主要是依靠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来管理校园网。校园网只起到了共享数据和因特网的作用,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的不足和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明白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的对策
1.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增强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意识,培养青少年一代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把计算机看作一种工具并没有错误,但却不能把这种工具简单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具有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刻改造。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和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改造超过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学生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收效显著。若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学生之间使用信息技术的距离。
2.加大投入,改善小学的硬件设施。国家对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足,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把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发展。目前,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但是,从近年来教育经费持续低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使这一投资体制真正发挥发作用,还要做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另外,应加强对投入经费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应出台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以确保所需经费的落实。
3.选择优质的教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的质量。不必盲目地追求教材的整齐划一,带有课程整合方式的信息技术教材将是一种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立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4):110.
[2]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畢晓.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善对策
一、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己经取得的成就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广大中小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齐头并进,相互渗透和融合,未来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完善。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明确,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均是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基本上未涉及信息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这主要是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计算机及网络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就会误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许多教师“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各种信息作业运作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是目的,掌握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二者不可颠倒或错位。
2.缺乏专业教师和教材,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目前,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大难题是缺乏教师和教材。现在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或教学的教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学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语文、数学岗位上调配来的教师,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比较系统的信息科学知识和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另一种虽毕业于相应的专业,可其中许多人的教育理论功底又不够。尤其是在小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危机。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小学中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是潜意识里对课程不够重视,在执行课时计划时存在着随意性,随意减少课程时数;或因为期中、期末考试等原因擅自将信息技术课程改为语文、数学等课程,并且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等方面没有进行跟踪检查,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也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学习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3.教学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旧电脑,无法安装教学必需的软件,学生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普遍性存在“有硬件没软件”和“有电脑没网络”的情况,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关注硬件设施,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多数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为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相对陈旧落后,学校主要是依靠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来管理校园网。校园网只起到了共享数据和因特网的作用,对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的不足和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明白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的对策
1.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增强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意识,培养青少年一代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把计算机看作一种工具并没有错误,但却不能把这种工具简单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具有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刻改造。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和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改造超过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学生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收效显著。若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学生之间使用信息技术的距离。
2.加大投入,改善小学的硬件设施。国家对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足,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把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发展。目前,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但是,从近年来教育经费持续低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使这一投资体制真正发挥发作用,还要做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另外,应加强对投入经费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应出台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以确保所需经费的落实。
3.选择优质的教材,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的质量。不必盲目地追求教材的整齐划一,带有课程整合方式的信息技术教材将是一种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立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4):110.
[2]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畢晓.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