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语文课程兼具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语文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历史使命。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等的重要路径。基于此,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能丰富语文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培育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于高中重压,高中语文课程教育渗透传统文化岌岌可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开发多样性传统文化渗透方法,促进语文课程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的紧密融合,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一、巧借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很多文人墨客都把自身情感融入于古诗词中,以此来表达自身的豪情壮志,或抒发对世俗的愤懑和不满。通过古诗文,读者能够切实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思想所散发的魅力,而且古诗文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能助于学生深刻的认知传统文化。教师应将古诗词文化融入于语文教育中,这样学生习得古诗词知识的前提下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语言,认真解读每一个字词的含义,体验词句魅力,同时也要向学生阐述作者创作背景与一生事迹,比如介绍作者生活、仕途遭遇等,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等,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借以语文课程古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与底蕴。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作者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史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归田园居》描写了陶渊明隐居田野后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之后的愉快心情与乡居乐趣,也彰显诗人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热爱田园生活的伟大精神。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的讲解字词含义与应用技巧,忽略诗人创作背景,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时效性,也与古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轨道相背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巧借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应该诱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生活遭遇与挫折等,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深入剖析古诗词语文结构与文字表达技巧,内化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挖掘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怎样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透传统文化,是需要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知识、内化知识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务必要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课程既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阵地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渗入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体验与感悟我国传统文化魅力,肩负起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入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关键方式。但教师需要注意: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次,教师要诱导学生以平衡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信心的品读传统文化,以积极心态解决感悟传统文化时遇到的问题。此外,课堂中为能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要营造课堂文化气息,搭建学生汲取文化知识、感悟文化魅力的平台,帮助学生内化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教学阵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对于课外实践的重视度不高。这种教学模式会加大高中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即便以渗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更谈不上体验与感悟传统文化底蕴。基于此,教师应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兴趣与热情,比如组织阅读经典书籍、品读国学小说等,将传统文化有形化,引导学生实践中感悟傳统文化魅力与内涵。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时也要与道德实践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之相联,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全方位升华文化素养。利用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规避不良文化、思想的冲击,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重新焕发。
四、总结
语文课程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自愿、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内化语文知识的同时,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玉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7):28-30.
[2]沈纪阳.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2):113-11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渗透传统文化,能丰富语文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培育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于高中重压,高中语文课程教育渗透传统文化岌岌可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开发多样性传统文化渗透方法,促进语文课程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的紧密融合,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一、巧借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很多文人墨客都把自身情感融入于古诗词中,以此来表达自身的豪情壮志,或抒发对世俗的愤懑和不满。通过古诗文,读者能够切实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思想所散发的魅力,而且古诗文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能助于学生深刻的认知传统文化。教师应将古诗词文化融入于语文教育中,这样学生习得古诗词知识的前提下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语言,认真解读每一个字词的含义,体验词句魅力,同时也要向学生阐述作者创作背景与一生事迹,比如介绍作者生活、仕途遭遇等,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等,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借以语文课程古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与底蕴。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作者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史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归田园居》描写了陶渊明隐居田野后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之后的愉快心情与乡居乐趣,也彰显诗人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热爱田园生活的伟大精神。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的讲解字词含义与应用技巧,忽略诗人创作背景,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时效性,也与古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轨道相背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巧借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应该诱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生活遭遇与挫折等,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深入剖析古诗词语文结构与文字表达技巧,内化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挖掘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怎样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透传统文化,是需要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知识、内化知识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务必要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课程既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阵地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渗入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体验与感悟我国传统文化魅力,肩负起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渗入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关键方式。但教师需要注意:首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次,教师要诱导学生以平衡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信心的品读传统文化,以积极心态解决感悟传统文化时遇到的问题。此外,课堂中为能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要营造课堂文化气息,搭建学生汲取文化知识、感悟文化魅力的平台,帮助学生内化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课堂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教学阵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对于课外实践的重视度不高。这种教学模式会加大高中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即便以渗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更谈不上体验与感悟传统文化底蕴。基于此,教师应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兴趣与热情,比如组织阅读经典书籍、品读国学小说等,将传统文化有形化,引导学生实践中感悟傳统文化魅力与内涵。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时也要与道德实践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之相联,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全方位升华文化素养。利用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规避不良文化、思想的冲击,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重新焕发。
四、总结
语文课程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自愿、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内化语文知识的同时,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玉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7):28-30.
[2]沈纪阳.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