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课堂设问的着力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设问是集设疑、激趣和引思等功能于一体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活动,在课堂占着重要位置。在教学中,掌握课堂设问技巧可以极大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找准课堂设问的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于课题处进行设问
  文章的课题一般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从课题处入手进行课堂设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时候,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这个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屋?这个老屋总也倒不了难道是被施了魔法了吗?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请说一说。”教师这样设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产生强烈的期待,还为本单元预测阅读策略的落实做了铺垫,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教学中,在板书之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问,使学生对老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习得了就课题进行预测的方法,为预测策略在课堂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二、于关键处进行设问
  在阅读教学中,关键处主要是指突破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引领学生就贯串整篇课文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有更好的了解与把握,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伸着两个指头)严监生不想咽气,还伸着两个指头,你们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吗?”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描写家人对伸着的两个指头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猜测的句子进行品读,真正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当学生通过赵氏的话对严监生伸着的两个指头的意思真正理解之后,一个视金钱大于性命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严监生最后的动作提问,引导学生对严监生伸着的两个指头动作的含义进行猜测,这样就抓住了阅读的关键点,对学生正确解析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两茎灯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严监生的动作进行设问,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学生在品析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思路更清晰,思考方向更明确,促进了高效阅读的进行。
  三、于难点处进行设问
  一篇文章的难点之处往往是含义深刻或者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难点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层层思考探究,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时候,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及以大局为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在教学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的?”当学生回答“当蔺相如看到和秦王无法谈好的时候就举起和氏璧要往柱子上撞”的时候,教师再进行追问:“你觉得蔺相如真的会举着和氏璧去撞柱子吗?既然不是真的,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在教师的设问和追问下,层层剥茧抽丝,学生明白了蔺相如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在察言观色中看到秦王非常喜欢这个和氏璧,是不会让蔺相如把这个和氏璧给撞碎的,蔺相如这样做就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非常聪明机智。这样就学生思维难点处设问,使学生顺利突破了思维障碍,获得了对蔺相如的深刻理解。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学生品析蔺相如形象的难点处进行设问,直击学生思维,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阅读中提取到了相关信息,对蔺相如的聪明机智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四、于无疑处进行设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就课文无疑的地方进行巧妙设问,以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使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的第2、3自然段,主要讲了孙中山在课堂中让先生讲讲自己不懂的地方,他这一举动竟然把正在摇头晃脑的同学吓呆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就这些地方进行设问:“孙中山让先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讲一讲,这不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吗?为什么会把其他同学吓呆呢?而且教室里也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呢?”这个地方本来是学生阅读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这样设问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并使他们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是,由于学生所处年代和课文历史背景不同,他们很难理解其他同学的做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相机向学生补充一些古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间相处的情况,以及古代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孙中山敢于大胆提问对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胆的行为,进而明白了课堂鸦雀无声和其他同学目瞪口呆的原因,深化了阅读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无疑并不代表着他们真正无疑,教师要善于就无疑之处进行设问,以激发学生深思,并向文本的深处探索,实现深度阅读。
  五、于矛盾处进行设问
  课文中常会有一些让读者感到前后矛盾的地方,这种表现手法常常是作者有意为之。教师要就这些看似矛盾之处巧妙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母鸡》一文开篇就寫“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在课文结尾处却写“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许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会觉得作者说话前后矛盾,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从课文的矛盾处设问:“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对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等感到十分讨厌,可是后来却又对母鸡感到十分敬佩呢?”在教师课堂设问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对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有了深刻的感受,而随着作者的描述,学生的思绪随之转移到了母鸡的伟大方面。这种伟大表现在它的警戒心理和对小鸡的保护,表现在它对小鸡吃食的保护,表现在它对小鸡的慈爱,它是一位“伟大”的鸡母亲。
  六、于结尾处进行设问
  课堂的结尾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教师在课堂结尾处巧妙设问与这一课相关联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可以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或者写阅读感受等提供条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当学生说出自己知道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设问:“在你们的生活中,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像花生这样的人?这些人有哪些特点呢?请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动笔写下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凌晨还在工作的清洁工,想到了烈日下的工人师傅……他们的外表都不光鲜,可是正是因为他们才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在《落花生》一课的课堂结尾处,教师通过恰当的设问不仅使学生对父亲的话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笔下涌现出了许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在课堂结尾处设问,并不是节外生枝,而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是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找准课堂设问的着力点进行设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适切的设问方法,以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高寨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当中,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高度自主感知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得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对于低年级而言,在运用这个思路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一些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当然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笔者以为,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统编本教材构建了贯串拼音、阅读、语文园地等识字板块网络,给学生营造出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但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识字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编入了许多故事类课文,精彩有趣的对话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为了体现各个角色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作者在描述对话时还用上了很多提示语,形象地揭示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对话提示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对话提示语的用法是教学的一大任务,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对话提示语的类型  对话一般由提示语和引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片面化、孤立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课标的要求也有所违背。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识字教学呢?  一、字理识字法  汉字的产生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汉字结构的研究——“六书”理论。如果从字理的角度来开展识字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对生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对此,教师可以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学习课文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立足文本又依据学生认知的“文本解读”。下面以《妈妈的账单》一课为例,我谈谈精准解读对教学带来的精彩。  环节一,导入出新,引出账单  师:五代时期,出现了我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壳,它象征着吉祥、富贵,便于携带。聪明的古人造字时就用“贝”字作偏旁,表示与钱有关的物品(板书:账),这个“账”字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充满亲土气息的乡情美食与学生的习作相遇,就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和精彩。  一、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研究背景  亲土美食,它的食材主要来自于家乡的田间地头,经过当地百姓的巧手
群文阅读是指以教材中的文本为支点,拓展补充与教材文本相关的类型文本,并紧扣能够统领所有问题的议题,借助精读、粗读或比读等方式,进行感悟分享、探寻发现的一种教学策略。群文阅读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四种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关联思维,在群文阅读中相机整合  在文化世界中,文本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任何一篇文本都不会单独存在,它会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文阅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作为首位目标,需要与“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有机融通,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激活思维,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词语是语言中最细微的意义单元,就像是整栋高楼大厦中的一块块砖瓦一样。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入手,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停頓得当。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想法。  4.领悟“要想对一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请教行家里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接触新颖题材  1.师生对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两枝——”“水光潋滟晴方好——”……发现这些都是苏轼的诗句。  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是“文”的基础,因此统编本教材就非常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编排了大量契合儿童口头表达的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课标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