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助力“语言表达”和“思维意识”协同并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作为首位目标,需要与“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有机融通,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激活思维,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词语是语言中最细微的意义单元,就像是整栋高楼大厦中的一块块砖瓦一样。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积累词汇,这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保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词都指向一个具体的概念,直接反映具体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借以了解事物、洞察现象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词语进行感知与体验时,就需要借助具体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无论是从语言发展的视角,亦或是思维认知的角度,词语的教学都很重要。
  统编本《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描写五位壮士在峰顶歼敌时,这样写道:“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中有个看似簡单的字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这个“砸”字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但在这句话中具体富有怎样的内涵?与我们生活中口头常说的“砸”字有什么不同?就需要借助具体的思维实践活动来辨析和对比。“砸”原本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教师可以从构字规律入手,让学生了解“砸”的本义是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或用重物撞击,同时也有打扰捣乱之意。这一层次的感知就是从一个纯粹的汉字角度入手,很多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就无须将其与思维活动进行联系与统整。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很显然,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更没有能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所以自然也就无法融入文本的语言内涵。对此,教师可以从文本具体语境入手:首先,可以联系具体语句中的“像雹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山顶上五位壮士快速地将石头作为武器,砸向敌人,从“像雹子”想象到石头的数量之多,砸向敌人的速度之快,展现了五位壮士想将所有敌人全部歼灭的内心愿望。其次,可以联系具体语句中“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等语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实行的“三光政策”等,感受他们的罪恶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重新回到课文中,这里的“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用力扔的意思,更包含着浓烈的民族仇恨和愤恨的个人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五位壮士在用石头砸的时候,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体会他们在“砸”中所寄托的丰富内涵。
  由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到文本表达的主题,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而是融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理解之后的洞察、联系与体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分析综合,洞察语言的表达指向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学生在接触陌生事物时,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薄到深入的过程。因此,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如果在一开始不够清晰深入,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当时的认知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及时点拨与引导。陌生文本中的内容并不是他们真实经历过的,学生理解它、感知它,就要经历一个相对完整和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的范例资源,引导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阶段,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可借助分析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划分和梳理,让学生明晰不同部分之间的特点,并感知内在的联系。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中的《军神》一文为例,学生初读课文都十分敬佩刘伯承,居然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做眼睛手术。诚然,这样的认知是肤浅的,却是这个阶段学生认知的真实表现,教师不需要过于着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应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潜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捕捉那些最让学生对刘伯承产生敬佩之情的地方。这一环节,教师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学生潜心会文,圈画重点词语,并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圈画关键词。这就是典型的分析,学生既理解了词语,也更明白了词语表达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了适度的分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对于表层问题的感知,就不能给予学生广阔自主的表达平台,让分析缺位,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走过场。
  其次,教师可将分析过的价值点进行统整。对于上述环节中的教学,学生已经从文本的具体语言中初步触摸了文本的语言现象,但仅仅停留在敬佩的层面,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和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统整的视角观照整篇文本,形成综合性的认知。比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军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环节的体悟,逐步认识到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直接体现了刘伯承是一个军神。此时,学生就可以整合运用之前已经形成的认知,比如不要麻醉做手术,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此为“神”;不用麻醉药,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此为“神”;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居然能够如此淡定,此为“神”;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能够数着刀数,这更是“神”的表现……
  纵观这一案例的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依据文本语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满堂追问不同,表面上看似较为冷清,但学生的内心却是思潮涌动,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也非常深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言语思维,真正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抽象概括,激活思维,体悟语言的呈现方式
  所谓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所谓概括,就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深入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了深入通透的理解之后,思维认知向着更为深入的层面迈进,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透过语言现象提取出事物的本质。
  《军神》一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军神也指向刘伯承,但纵观整个文本,作者却在沃克医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深入阅读之后,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作者创作的精心构思,即借助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反衬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这是运用抽象思维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阅读链接”栏目,为学生拓展了《丰碑》,这篇课文与《军神》拥有诸多共同之处,都借助其他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反衬主人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悟和理解之后,一起走进文本的内容,概括出这一类文本在表达上的共性特征,即运用人物来描写内容、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教师与学生共同概括出阅读这一类文本的基本方法:正面把握人物细节,感受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紧扣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文本人物形象。
  如此一来,学生的认知从原本的综合分析迈向了概括和抽象层面,不仅深入洞察了这一篇文本的内在价值,更梳理提炼出了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作者单位:吉林通化市通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讲究阅读策略,为的是给学生“学会阅读”而搭建脚手架。在具体篇章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在课外显现实效,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获得螺旋式的提升。  一、从“单篇阅读”的教学中走出来  统编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文学样式,这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实施阅读策
对于古诗而言,其写作年代和我们相距较远,不管是生活环境、思维特点,还是作者的语言习惯或者语言表达,都和当下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天生爱玩,难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古诗的悠远意境和内涵,所以,古诗教学始终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随堂练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借助插图,引导想象练笔  在教材中,很多古诗
著名哲学家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是什么?是汉语。汉语是极富音韵的美的语言,汉语的音韵之美首先就表现在汉语拼音上。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识字以及阅读、写作的基础。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拼音就是抽象的符号,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采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拼音学习的潜能,通过情境图、玩游戏、读儿歌
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当中,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高度自主感知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得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对于低年级而言,在运用这个思路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一些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当然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笔者以为,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统编本教材构建了贯串拼音、阅读、语文园地等识字板块网络,给学生营造出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但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识字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编入了许多故事类课文,精彩有趣的对话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为了体现各个角色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作者在描述对话时还用上了很多提示语,形象地揭示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对话提示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对话提示语的用法是教学的一大任务,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对话提示语的类型  对话一般由提示语和引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片面化、孤立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课标的要求也有所违背。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识字教学呢?  一、字理识字法  汉字的产生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汉字结构的研究——“六书”理论。如果从字理的角度来开展识字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对生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对此,教师可以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学习课文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立足文本又依据学生认知的“文本解读”。下面以《妈妈的账单》一课为例,我谈谈精准解读对教学带来的精彩。  环节一,导入出新,引出账单  师:五代时期,出现了我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壳,它象征着吉祥、富贵,便于携带。聪明的古人造字时就用“贝”字作偏旁,表示与钱有关的物品(板书:账),这个“账”字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充满亲土气息的乡情美食与学生的习作相遇,就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和精彩。  一、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研究背景  亲土美食,它的食材主要来自于家乡的田间地头,经过当地百姓的巧手
群文阅读是指以教材中的文本为支点,拓展补充与教材文本相关的类型文本,并紧扣能够统领所有问题的议题,借助精读、粗读或比读等方式,进行感悟分享、探寻发现的一种教学策略。群文阅读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四种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关联思维,在群文阅读中相机整合  在文化世界中,文本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任何一篇文本都不会单独存在,它会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