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是一项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陌生的东西多,头绪繁杂,不如打打游戏好玩甚至时间长了会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会走上歧途。怎样才能让对电脑比较有兴趣的高中生不走歧途,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学得更好呢?下面本人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通过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如何使用PPT”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自制演示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影集作品(其中包括个人影集,风光片影集等),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对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大有帮助。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用VF制作密码表单”一课时,以打听学生上网情况的话题考试本节课,自然地把话题引到聊天工具—QQ的登录界面,询问学生登录QQ的过程及出现的情况,用幻灯片演示登录的整个过程。导入时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然后引入问题:用表单实现“密码验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以前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内心会自然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通过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实用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大量实践,现在的教材大都简明、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只讲解一些较难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及互动式的设计,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践操作。在授课时不必满堂灌,应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演示难懂的、不易掌握的操作,其它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摸索创造,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而对于较基础的知识,例如,Word2003的基本操作,应当边讲解边上机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分层次推进。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不断提高;对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应注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寓教于乐提高兴趣,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这门技术。
三、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教学是当前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我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先给学生分组,将四个同学分成一大组,大组中的每两位再分成两小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先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大组讨论,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進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比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时,首先要求学生模拟老师的课件去尝试、去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下列任务去上机实践:(1)如何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文档(2)添加文本内容,设置字体、字号(3)插入图片、声音、超链接等功能(4)页面设置及文档打印。先自己练习,然后小组合作,最后由小组挑选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作品演示,先学生之间互评,后由老师点拨。再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这样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全面改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辅助技术手段,也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去。而我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引入多媒体,使上课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利用课件的视频、语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加强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演示软件内容精细、画面制作漂亮、动态效果好,适用于在课程结束前作为复习资料用,对于希望自学该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该软件得到对课程的大致了解。如今网络发展迅速,下课后教师将课上所介绍的知识全部制作成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视频课件,放入到校园网中向全体学生发布。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校园网进行二次学习和复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和复习的章节,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使得教学过程得以延伸。
五、通过给学生制定目标,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成为目标激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但目标设置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设置目标时,教师要帮学生制订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实现目标的实现。比如,在一个月内,某些学生五笔打字的速度必须达到每分钟多少字;某些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必须和团队一起必须完成学校校庆专题片的制作,拍摄照片,制作剪辑;设定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且能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并在教学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通过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如何使用PPT”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自制演示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影集作品(其中包括个人影集,风光片影集等),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对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大有帮助。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用VF制作密码表单”一课时,以打听学生上网情况的话题考试本节课,自然地把话题引到聊天工具—QQ的登录界面,询问学生登录QQ的过程及出现的情况,用幻灯片演示登录的整个过程。导入时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然后引入问题:用表单实现“密码验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以前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内心会自然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通过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实用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大量实践,现在的教材大都简明、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只讲解一些较难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及互动式的设计,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践操作。在授课时不必满堂灌,应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演示难懂的、不易掌握的操作,其它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摸索创造,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而对于较基础的知识,例如,Word2003的基本操作,应当边讲解边上机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分层次推进。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不断提高;对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应注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寓教于乐提高兴趣,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这门技术。
三、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教学是当前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我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先给学生分组,将四个同学分成一大组,大组中的每两位再分成两小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先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大组讨论,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進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比如,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时,首先要求学生模拟老师的课件去尝试、去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下列任务去上机实践:(1)如何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文档(2)添加文本内容,设置字体、字号(3)插入图片、声音、超链接等功能(4)页面设置及文档打印。先自己练习,然后小组合作,最后由小组挑选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作品演示,先学生之间互评,后由老师点拨。再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这样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全面改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辅助技术手段,也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去。而我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引入多媒体,使上课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利用课件的视频、语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加强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演示软件内容精细、画面制作漂亮、动态效果好,适用于在课程结束前作为复习资料用,对于希望自学该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该软件得到对课程的大致了解。如今网络发展迅速,下课后教师将课上所介绍的知识全部制作成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视频课件,放入到校园网中向全体学生发布。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校园网进行二次学习和复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和复习的章节,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使得教学过程得以延伸。
五、通过给学生制定目标,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成为目标激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但目标设置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设置目标时,教师要帮学生制订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实现目标的实现。比如,在一个月内,某些学生五笔打字的速度必须达到每分钟多少字;某些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必须和团队一起必须完成学校校庆专题片的制作,拍摄照片,制作剪辑;设定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且能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并在教学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