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类体式的文本,而新闻则占据其中的半壁江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新闻作品的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不能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因其不同于普通新闻作品的“客观报道”而影响深远,从教学角度来说,应该注重通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字入手,挖掘其人文内涵和生命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课堂实录
【设计思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力作,现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它因为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框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者通过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集中营的参观感受向读者展示“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尝试以参观者的主观感受作为教学重点,把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而达成共生之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从学生观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感受以及影片中的那位红衣女孩导入,引导学生谈观看电影的感受,营造课堂氛围。同时,教师板书课题、作者,简单回顾文章写作背景,通过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七十多年前的二战纳粹暴行有感性认识,在走进文本前奠定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
丰富并且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梳理在文章开头与结尾部分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句并准备班级交流。
3.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雏菊花”“温和地微笑”“人间地狱”等相关文字进一步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可怕,体会作者对纳粹的惨无人道行为的无声控诉。教师适时板书:噩梦的遗迹、人间地狱。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还原到文本中的习惯,通过朗读课文、寻找体味关键词句、上下文背景等深入体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7~15段,并思考:(ppt呈现略)
参观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并具体说明。
作者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怎样的感受?
要求:边读边圈画出自己阅读感受深刻的词或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
3.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感受,重点关注以下句子:
(1)“在德国人撤退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从“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两个地方,看到纳粹对生命的无情摧残。同时,还看到“雏菊花”在顽强的尽情的怒放,在如此恐怖的地方,居然还有如此鲜活的绿色生命,感受到集中营里的人们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2)“在这样一大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覺。”
预设:六英尺宽,三英尺高,我们可以想象出它的大小,就是这么小的地方居然成了五到十人睡觉的地方,纳粹的残忍、无道可想而知。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预设:这幅画面真美。想这个美丽的姑娘知道进到了这个地方就意味着什么,可是在她的脸上没有恐惧,而是温和地微笑,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生的渴望么?……
4.结合第六段文字研读新闻标题。(ppt展示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什么?可就是这篇没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却获得新闻界的普利策大奖。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何不同?再次品读课文,寻找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如下:一般的新闻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非常客观、冷静,几乎不带有自己主观感情,而这篇新闻却恰恰相反,不仅带有情感,而且还有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记者的使命感。
5.品读颁奖词,感受新闻的独特之处。
(ppt呈现颁奖词略)
预设:作者罗森塔尔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架,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设计意图]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所以,打算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反复品读,体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寻找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其中之一就是: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悟读升华,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战争可以毁灭一切,埋葬无数良知,ppt展示《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女孩,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象征就在这个人群中的红衣少女身上,当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唤醒了自己的良知,在那个时代,他需要做一个人该做的事。
奥斯维辛确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走进这段逝去的血淋淋的历史这里,更是触动人们不安的灵魂。
教师板书:不安的灵魂、永恒的追念
2.仿写句子,拓展迁移
ppt呈现: 例句: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慨与追念。
仿写: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关键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课堂实录
【设计思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力作,现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它因为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框架,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者通过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集中营的参观感受向读者展示“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尝试以参观者的主观感受作为教学重点,把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而达成共生之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从学生观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感受以及影片中的那位红衣女孩导入,引导学生谈观看电影的感受,营造课堂氛围。同时,教师板书课题、作者,简单回顾文章写作背景,通过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七十多年前的二战纳粹暴行有感性认识,在走进文本前奠定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
丰富并且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梳理在文章开头与结尾部分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句并准备班级交流。
3.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雏菊花”“温和地微笑”“人间地狱”等相关文字进一步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可怕,体会作者对纳粹的惨无人道行为的无声控诉。教师适时板书:噩梦的遗迹、人间地狱。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还原到文本中的习惯,通过朗读课文、寻找体味关键词句、上下文背景等深入体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7~15段,并思考:(ppt呈现略)
参观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并具体说明。
作者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怎样的感受?
要求:边读边圈画出自己阅读感受深刻的词或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
3.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感受,重点关注以下句子:
(1)“在德国人撤退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从“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两个地方,看到纳粹对生命的无情摧残。同时,还看到“雏菊花”在顽强的尽情的怒放,在如此恐怖的地方,居然还有如此鲜活的绿色生命,感受到集中营里的人们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2)“在这样一大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覺。”
预设:六英尺宽,三英尺高,我们可以想象出它的大小,就是这么小的地方居然成了五到十人睡觉的地方,纳粹的残忍、无道可想而知。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预设:这幅画面真美。想这个美丽的姑娘知道进到了这个地方就意味着什么,可是在她的脸上没有恐惧,而是温和地微笑,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生的渴望么?……
4.结合第六段文字研读新闻标题。(ppt展示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什么?可就是这篇没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却获得新闻界的普利策大奖。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何不同?再次品读课文,寻找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如下:一般的新闻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非常客观、冷静,几乎不带有自己主观感情,而这篇新闻却恰恰相反,不仅带有情感,而且还有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记者的使命感。
5.品读颁奖词,感受新闻的独特之处。
(ppt呈现颁奖词略)
预设:作者罗森塔尔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架,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设计意图]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所以,打算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反复品读,体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寻找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其中之一就是: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悟读升华,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
战争可以毁灭一切,埋葬无数良知,ppt展示《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女孩,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象征就在这个人群中的红衣少女身上,当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唤醒了自己的良知,在那个时代,他需要做一个人该做的事。
奥斯维辛确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走进这段逝去的血淋淋的历史这里,更是触动人们不安的灵魂。
教师板书:不安的灵魂、永恒的追念
2.仿写句子,拓展迁移
ppt呈现: 例句: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慨与追念。
仿写: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