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确解题的逐层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充满着思维过程,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从审读题目、分析题意,提取题中有用信息(关键字词、新概念、物理图形与图像、函数表达式等),理清物理过程,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结合推理运算,逐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解题历练,可理解消化已学知识,逐步增强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一:要了解考查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语言,观察图示和图像的形象语言、初步了解题目要考查什么.一般先了解考查范围,是力学、热学,还是电磁学和原子物理学,或者是物理实验.再深入了解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力学中的质点运动(直线、曲线、圆周)、力和物体平衡(共点力平衡、力矩平衡)、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振动和波动.电磁学中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更深入地触及知识细节,如平抛运动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机械能守恒,横波图像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关系,气体实验定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路的动态分析、计算和实验,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等.还要了解是单一知识点,还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只有了解考查什么,心中才有数.解题大方向不错是正确解题的保证.
  思考二:要明白已知什么
  题目丰富多彩,情景千姿百态,设置千变万化.同一类问题有不同的条件设置和模型构造,相同的条件可以设置在不同的物理问题中,这些往往都是已知条件的明确兑现.所以,要明白已知条件就不足为怪.只有这样才能加以区分,不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不重蹈覆辙.我们一般透过题目的字里行间、映入眼帘直觉明了的物理量字母、数据、单位、初始状态.明白介绍的一些新科技事件,新的物理概念、规律、公式.配套的物理题图(图像、图线、表格)在题中的地位作用.与常规题有什么不同的条件,变化在什么地方.明白已知什么,一般就能浮现出解题的基本框架,是解题时直选物理规律的前提.
  思考三:要透视隐含什么
  作为一种能力考查,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越来越多,重要的一方面是反映在题设条件的隐含性上,需要我们洞察和透视,将其挖掘成已知条件.比如:题意中关键字词:“至少”、“刚好”、“缓慢”、“可能”.一些笼统叙述:沿x轴方向传播(隐含有正方向和负方向);速度的大小(隐含有不确定的方向).垂直穿过纸平面的磁场(隐含垂直指向里和指向外).条件可隐含在题意描述中,物理图像中,也可以隐含在求解的某一步环节中.需要通过读题领会.挖掘隐含条件,犹如扫清解题中的障碍和陷阱,确保解题所需条件的完整,解题过程的顺畅,是正确解题的突破.
  思考四:要知道求什么
  一般可从题目的设问中寻找求什么.简单问题往往一步到位,综合(复杂)问题要分步推进.知道求什么,用什么形式表达复杂的结果(数据、字母、图像),才会有的放矢,设想从哪几方面去努力,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和谐联系就来,是正确解题的归宿.
  思考五:规律要选取什么
  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物理概念、规律支撑.到底选什么,选得巧,事半功倍,选得不巧,或者选错(没过好前面几关所致),就弄巧成拙,半途而废.所以,这对正确解题至关重要.比如求恒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量,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是选用平均速度求;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综合问题,涉及到力与位移关系,当然选用动能定律或机械能守恒定律显得方便;一些综合性较强(电场与力学,电磁感应与力学)的物理问题,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规律更能悟出其中问题本质.规律选对是成功的一半,是正确解题的纽带.
  思考六:方法要选用什么
  方法与技能是能力考查的重点.一般我们常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处理问题.涉及具体的方法.有基本的方法,如受力分析法,运动分析法,过程分析法,状态分析法,能量分析法,电场分析法,守恒分析法等,也有一些特殊科学的方法,如类比方法、等效方法、赋值方法、对称方法、微分方法、虚拟方法、可逆方法、图像方法、控制变量方法等.不同的物理问题在方法选取上有很大的周旋余地,关键要结合具体物理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解决问题最方便的方法,才会解得踏实,潇洒走一回.这里要提醒同学们,切忌刻意地用“什么法”去解题,这样会本末倒置.要掌握基本方法,夯实基本功,熟能生巧是正确解题的利剑.
  思考七:思考要探究什么
  开放性、探究性物理问题成为综合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对解答结果不能沾沾自喜,要有深入探究的意识.比如,物理实验题,我们要从实验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去分析,既探究实验误差的原因,又要探究实验结果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境,再如,对实际应用的物理问题,要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探究,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明白其中的物理意义更透彻.又如,对一些时空上存在有周期性、重复性变化规律、方向不确定等因素的问题,都要用发散思维给予探究真伪与缘由.
其他文献
浮力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浮力试题很难是因为它综合了很多的力学知识,比如对某个物体的受体分析、二力平衡、压力与压强等.部分一线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常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浮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普遍反映在浮力定义及成因的理解上比较困难,在实际运用中更是无所适从.目前有关浮力计算的方法公认的有四种,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浮力计算的八种方法,本文提供给同行一种思路,以便交流探讨.  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实践。  一、整体梳理历史知识,制作手绘思维导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较为混乱,难以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影响了
初中物理复习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中考前的总复习,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并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做题,从中寻求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势必造成基础知识得不到网络化的整理,教材各部分知识间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渗
摘要校长评价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是有效衡量、识别校长效能的标尺。目前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评价体系不规范,整体有效性偏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校长评价的精细化实施;评价结果激励手段与校长内在需求不匹配。提升评价质量可从系统修正评价体系、重视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健全校长晋升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校长评价;校长领导力;校长职级制;校长效能改进计划;晋升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牵连问题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个内容,但该类问题大多数都局限于讨论速度的关系,很少涉及到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其实分析牵连问题中加速度的关系对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这类问题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时,关键是:定圆心,求半径,找圆心角.很多问题用弦切角处理会非常快捷简单.
1 物块处在水平圆盘边缘,随圆盘绕中心轴旋转而离心,接着做平抛运动,离心时滑动摩擦力提供向心力  例1 (2014年广东)如图1所示,圆形玻璃平板半径为R,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可绕圆心O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放置在玻璃板的边缘.玻璃板匀速转动使木块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  (1)若已知玻璃板匀速转动的周期为T,求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缓慢增大转速,木块随玻璃板缓慢加速,
摘要改进初中学业质量,需要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体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改进理念,保障初中教师的专业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完善学业支持系统,让教师有更多自主空间,培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积极的合作氛围。初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质量文化瓶颈,树立质量改进的新文化追求。  关键词初中教育;学业质量;主体质量观;自育自学;“责怪的文化”;“自我调节的文化”;外在学习;内在学习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电磁学的导体棒问题出现频率很高,且多为分值较大的计算题,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导体棒问题是高中物理电磁学中常用的最典型的模型,常综合多个物理高考知识点.所以这类题目是高考的热点.  (2)导体棒问题综合性强、类型繁多、物理过程复杂,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体棒问题在磁场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电导体棒,使之
在高中物理习题中,一些客观题只要通过定性分析就能迅速地确定答案,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中没有量化就不可能深化”,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作严谨的定量分析,揭示问题的推理过程,挖掘问题的思维价值,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