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七年多的课改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能够畅所欲言,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苦差事,而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最终培养起高尚的情操,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一、让学生积极动起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费尽心思,千方百计的寻找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资料,还要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以及应对策略。当然,语文老师不是神,而是凡人,不可能什么情景都能想到,所以,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情景(比如某学生提出了一个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这时候就要考验老师的功底了。如果老师能够随机应变,圆满的解决突发事件,则再好不过,即使不能,也没关系,老实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许诺下一堂课或过些时候给予答复,学生应该是能够谅解的(不过,过后一定要兑现承诺,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威信)。如果真的碰到此类问题,老师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甚至可以夸一夸那个让你难堪的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的引领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我們强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一改过去那种“唱独角戏”“满堂讲”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用讲课了,该讲的还是要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继承的。我们是不该把学生看扁了,但也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平,一厢情愿的以为他们什么都懂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没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础,谈何自主学习探究?有些作品如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五四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章,创作的年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教师如果不借助有关参考资料,对作品的理解都会感到困惑不解,更何况学生?不讲能行吗?所以教师还是要讲课的。关键是要适可而止,就是要做到少而精。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即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死读书。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要带领学生遨游学海,攀登书山,把他们领进知识宝藏,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让他们产生开发宝藏的欲望,愿意主动积极地去开采宝藏,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把学习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把它当作受苦受难,使之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所以,有时候,我在给学生讲一些名著的故事时,会故意留下一些悬念吊他们的胃口,以此激发他们自己去读的兴趣。
三、语文老师应当放下架子,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应当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接近、乐于接近你的感觉,使他们像崇拜影视明星或歌星一样的崇拜你语文老师。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等人,他们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我想,他们能得到学生的敬爱而名满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和学生处得很融洽。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尝试着平视学生,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欲望,切不可打击或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当然要充分肯定,错误的也要指出来,不能一味的表扬。比如,如果有个学生说孔明姓孔,你总不能说“非常棒,你很聪明,答案基本正确,但是……”吧。我认为,不讲原则的表扬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你可能会给他们传递错误的信息,反而误导他们。教师应当善于因势利导,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想,让它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你的和蔼可亲、虚怀若谷,更乐于亲近你,而接受你的布道。
四、语文老师应当努力创新,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去感化学生
我在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对下阕末尾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理解,就有自己的看法。历来的参考书都说这是在赞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我却认为不仅如此,更有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领袖,在历尽种种挫折、磨难后,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把手,领导全党全军胜利前进的无比自豪的感情在内,还有一种“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比不上我毛泽东的能文能武”的意思在内。否则,他怎么会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建立下丰功伟绩而名垂青史的历代帝王都加以批评呢?学生们都认为我的这一看法很有道理。
世纪伟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怕失败,只怕守旧,停步不前。我知道,课程改革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我也深知走下去依然会是艰难曲折的,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碰得头破血流。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也同时成长的理念,努力去创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上完了这堂课,就急切的盼望着下一堂语文课的到来,那么,我们也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一、让学生积极动起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费尽心思,千方百计的寻找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资料,还要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以及应对策略。当然,语文老师不是神,而是凡人,不可能什么情景都能想到,所以,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情景(比如某学生提出了一个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这时候就要考验老师的功底了。如果老师能够随机应变,圆满的解决突发事件,则再好不过,即使不能,也没关系,老实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许诺下一堂课或过些时候给予答复,学生应该是能够谅解的(不过,过后一定要兑现承诺,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威信)。如果真的碰到此类问题,老师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甚至可以夸一夸那个让你难堪的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的引领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我們强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一改过去那种“唱独角戏”“满堂讲”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用讲课了,该讲的还是要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继承的。我们是不该把学生看扁了,但也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平,一厢情愿的以为他们什么都懂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没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础,谈何自主学习探究?有些作品如先秦时期的文言文、五四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章,创作的年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教师如果不借助有关参考资料,对作品的理解都会感到困惑不解,更何况学生?不讲能行吗?所以教师还是要讲课的。关键是要适可而止,就是要做到少而精。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即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死读书。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要带领学生遨游学海,攀登书山,把他们领进知识宝藏,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让他们产生开发宝藏的欲望,愿意主动积极地去开采宝藏,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把学习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把它当作受苦受难,使之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所以,有时候,我在给学生讲一些名著的故事时,会故意留下一些悬念吊他们的胃口,以此激发他们自己去读的兴趣。
三、语文老师应当放下架子,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应当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接近、乐于接近你的感觉,使他们像崇拜影视明星或歌星一样的崇拜你语文老师。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等人,他们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我想,他们能得到学生的敬爱而名满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和学生处得很融洽。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尝试着平视学生,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欲望,切不可打击或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当然要充分肯定,错误的也要指出来,不能一味的表扬。比如,如果有个学生说孔明姓孔,你总不能说“非常棒,你很聪明,答案基本正确,但是……”吧。我认为,不讲原则的表扬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你可能会给他们传递错误的信息,反而误导他们。教师应当善于因势利导,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想,让它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你的和蔼可亲、虚怀若谷,更乐于亲近你,而接受你的布道。
四、语文老师应当努力创新,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去感化学生
我在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对下阕末尾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理解,就有自己的看法。历来的参考书都说这是在赞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我却认为不仅如此,更有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领袖,在历尽种种挫折、磨难后,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把手,领导全党全军胜利前进的无比自豪的感情在内,还有一种“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比不上我毛泽东的能文能武”的意思在内。否则,他怎么会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建立下丰功伟绩而名垂青史的历代帝王都加以批评呢?学生们都认为我的这一看法很有道理。
世纪伟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怕失败,只怕守旧,停步不前。我知道,课程改革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我也深知走下去依然会是艰难曲折的,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碰得头破血流。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也同时成长的理念,努力去创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上完了这堂课,就急切的盼望着下一堂语文课的到来,那么,我们也就距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