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东晋诗人陶渊明读书就很倡导“不求甚解”。那么,作为一名新疆区内初中班的语文教师,如何将“不求甚解”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做了些许的探究,下文便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而出的点滴经验,愿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不求甚解
新疆区内初中班(下文简称“内初班”)的孩子是一群来自于偏远喀什农牧地区的汉语非母语的特殊群体,初来的他们大部分几乎汉语都听不懂,但这些孩子学习勤奋刻苦,求知欲极强。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在他们初中的课程学习阶段全部采用汉语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克服教学中的重重困难,“不求甚解”法便是我在教学中探究的方法之一,并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不求甚解”在字词积累中的运用。在初始的字词教学中,我们都很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积累,为了让这些内初班的孩子们能知道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识记。这时,往往需要老师解释,可是,我们通常的解释法都是用书面语言解释或用汉语来解释汉语,往往是教师费了半天的口舌,学生有可能还是云里雾里。这时,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就会既省力又有效。比如:写到啜,教师应该立刻想到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但要想让学生准确区分并理解,可以通过一两个有具体语境的句子或通过老师一个准确生动的动作来解释,比如:啜泣,我在教学时,就做了一个小声哭泣的动作。点缀,我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装饰物,通过句子来解释点缀的含义:我的衣服上点缀着几朵漂亮的金丝花。
在积累字词时,可以通过找同义词的方法理解性的积累,比如:在学习“同仇敌恺”这个成语时,不需要仔细解释,只需要让学生找出以前学习过的与它意思相同的同义词汇: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这样,既积累了词汇,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同仇敌恺”这个成语的含义,还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了字词,温故知新。当然,字词积累的太多,不经常运用,就会遗忘,所以还要经常告诉学生,积累的字词要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与表达中,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不求甚解”在文言、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往往是这样:1、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讲到位;2、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文句;3、翻译全文,按“信、达、雅”的标准,将现代文句连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因此,一篇文言文,当我们在面对这些内初班的孩子们在进行教学时,我们都会慢悠悠地上它个7、8节课,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古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古文语感难以提高,古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了。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认为,学好英语的唯一秘诀就是读、读、读,读它百遍千遍,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英语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生成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古文和古诗词时,也应让学生多读,并贯穿“不求甚解”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意思先不讲,先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因此,我在教学古文与古诗词时,并不着急先翻译,也不着急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直至读得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熟读成诵,最终让学生会背、会运用即可。对于古文的理解,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就是通过“老师对我们的爱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例句来让学生理解的,这样还使学生们懂得了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不求甚解”在阅读训练中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及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训练。”因为,内初班的孩子,汉语文化底蕴薄弱,这时,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采取以往纯粹的语文文字方面的教学,只会让这些孩子在冗杂的语文学海中感觉沉重、吃力。因此,我采用了最直接的汉语思维训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这一学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字词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我就采取了用“不求甚解”法来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通过两次月考及一次期中考试,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所谓的汉语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在独立阅读一篇文章时,具有凝练的概括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快速搜索主要信息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理清作者思路的分析能力等。这学期我主要是根据教材中文本文体的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在训练语言赏析能力时,我先教给他们赏析语言的方法,赏析语言可从修辞、句式、思想、情感、内容等方面赏析。这学期,我着重教给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学会语言赏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描写最准确、最生动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这些句子,我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朗读了一遍,并找出这些句子的共性,这些聪明的孩子们马上发现,这些描写生动、准确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于是我出示了第一道赏析题: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我示范赏析: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的开放。接着,让学生根据我的示范赏析模仿着赏析其它的句子,且要采用这样的句式“这一句运用_____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内初班的孩子汉语底子本来较弱,通过这样一个赏析语言的框架,他们定格在汉语思维中准确地表达。当然,赏析语言时,不能空洞,要具体。比如课文《春》中有一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赏析时会说:本句运用比喻,通过把春天的野花比作是眼睛、星星,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野花的闪闪发光。这时,我又耐心地引导他们,问:眼睛、星星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说:明亮。那眼睛、星星为什么还眨呀眨的呢?全班沉寂了半天,有位学生恍然大悟,站起来说,因为野花被风吹动着,在轻轻摆动,所以才会“眨呀眨的”。这时,我又让同学们在刚才赏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孩子便补充说:像眼睛、像星星,还写出了野花轻轻摆动的姿态。
以此类推,我又将这种思维训练在剩余的课文中进行了再反复、再巩固。今天,我班的孩子再看到这样的赏析题时,不会再一愁莫展,不会再“小狗啃天——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正是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训练,让我的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得到了很快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课堂训练重在精,而不在烂,但这个精指的是重点突出,而不是深挖细凿。
四、“不求甚解”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些有难度的课文,我都会深文浅教,因为内初班的孩子有自身的文化差异和年龄特点,要想现在就让他们理解有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的文章,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有些文章,时代久远,与我们现在的文化现实生活相隔甚远,就算是汉族学生,也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其精华,更何况是这些初学汉语的孩子们呢?例如,鲁迅的《风筝》,因为笼罩了那个时代浓重的色彩,内容晦涩难懂。要想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想求补过,“我”的兄弟却全然忘却,使“我”无可补过,而心情沉重、悲哀,其实,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中心“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深刻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而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之情。因此,我只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找出这一答案:“我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后悔内疚的主要原因是:我终于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道理。我相信随着这些学生阅读量的扩大、汉语知识的积累,他们会理解这篇文章里更深层次的东西,但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也有些牵强附会。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面对特殊的学生,就要有特殊的教法。“不求甚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我在教学效果上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不求甚解
新疆区内初中班(下文简称“内初班”)的孩子是一群来自于偏远喀什农牧地区的汉语非母语的特殊群体,初来的他们大部分几乎汉语都听不懂,但这些孩子学习勤奋刻苦,求知欲极强。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在他们初中的课程学习阶段全部采用汉语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克服教学中的重重困难,“不求甚解”法便是我在教学中探究的方法之一,并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不求甚解”在字词积累中的运用。在初始的字词教学中,我们都很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积累,为了让这些内初班的孩子们能知道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识记。这时,往往需要老师解释,可是,我们通常的解释法都是用书面语言解释或用汉语来解释汉语,往往是教师费了半天的口舌,学生有可能还是云里雾里。这时,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就会既省力又有效。比如:写到啜,教师应该立刻想到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但要想让学生准确区分并理解,可以通过一两个有具体语境的句子或通过老师一个准确生动的动作来解释,比如:啜泣,我在教学时,就做了一个小声哭泣的动作。点缀,我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装饰物,通过句子来解释点缀的含义:我的衣服上点缀着几朵漂亮的金丝花。
在积累字词时,可以通过找同义词的方法理解性的积累,比如:在学习“同仇敌恺”这个成语时,不需要仔细解释,只需要让学生找出以前学习过的与它意思相同的同义词汇: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这样,既积累了词汇,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同仇敌恺”这个成语的含义,还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了字词,温故知新。当然,字词积累的太多,不经常运用,就会遗忘,所以还要经常告诉学生,积累的字词要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与表达中,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不求甚解”在文言、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往往是这样:1、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讲到位;2、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文句;3、翻译全文,按“信、达、雅”的标准,将现代文句连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因此,一篇文言文,当我们在面对这些内初班的孩子们在进行教学时,我们都会慢悠悠地上它个7、8节课,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古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古文语感难以提高,古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了。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认为,学好英语的唯一秘诀就是读、读、读,读它百遍千遍,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英语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生成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古文和古诗词时,也应让学生多读,并贯穿“不求甚解”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意思先不讲,先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因此,我在教学古文与古诗词时,并不着急先翻译,也不着急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直至读得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熟读成诵,最终让学生会背、会运用即可。对于古文的理解,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就是通过“老师对我们的爱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例句来让学生理解的,这样还使学生们懂得了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不求甚解”在阅读训练中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及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训练。”因为,内初班的孩子,汉语文化底蕴薄弱,这时,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采取以往纯粹的语文文字方面的教学,只会让这些孩子在冗杂的语文学海中感觉沉重、吃力。因此,我采用了最直接的汉语思维训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这一学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字词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我就采取了用“不求甚解”法来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通过两次月考及一次期中考试,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所谓的汉语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在独立阅读一篇文章时,具有凝练的概括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快速搜索主要信息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理清作者思路的分析能力等。这学期我主要是根据教材中文本文体的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赏析语言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在训练语言赏析能力时,我先教给他们赏析语言的方法,赏析语言可从修辞、句式、思想、情感、内容等方面赏析。这学期,我着重教给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学会语言赏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描写最准确、最生动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这些句子,我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朗读了一遍,并找出这些句子的共性,这些聪明的孩子们马上发现,这些描写生动、准确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于是我出示了第一道赏析题: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我示范赏析: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的开放。接着,让学生根据我的示范赏析模仿着赏析其它的句子,且要采用这样的句式“这一句运用_____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内初班的孩子汉语底子本来较弱,通过这样一个赏析语言的框架,他们定格在汉语思维中准确地表达。当然,赏析语言时,不能空洞,要具体。比如课文《春》中有一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赏析时会说:本句运用比喻,通过把春天的野花比作是眼睛、星星,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野花的闪闪发光。这时,我又耐心地引导他们,问:眼睛、星星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说:明亮。那眼睛、星星为什么还眨呀眨的呢?全班沉寂了半天,有位学生恍然大悟,站起来说,因为野花被风吹动着,在轻轻摆动,所以才会“眨呀眨的”。这时,我又让同学们在刚才赏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孩子便补充说:像眼睛、像星星,还写出了野花轻轻摆动的姿态。
以此类推,我又将这种思维训练在剩余的课文中进行了再反复、再巩固。今天,我班的孩子再看到这样的赏析题时,不会再一愁莫展,不会再“小狗啃天——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正是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训练,让我的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得到了很快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课堂训练重在精,而不在烂,但这个精指的是重点突出,而不是深挖细凿。
四、“不求甚解”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些有难度的课文,我都会深文浅教,因为内初班的孩子有自身的文化差异和年龄特点,要想现在就让他们理解有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的文章,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有些文章,时代久远,与我们现在的文化现实生活相隔甚远,就算是汉族学生,也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其精华,更何况是这些初学汉语的孩子们呢?例如,鲁迅的《风筝》,因为笼罩了那个时代浓重的色彩,内容晦涩难懂。要想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想求补过,“我”的兄弟却全然忘却,使“我”无可补过,而心情沉重、悲哀,其实,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中心“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深刻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而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之情。因此,我只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找出这一答案:“我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后悔内疚的主要原因是:我终于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道理。我相信随着这些学生阅读量的扩大、汉语知识的积累,他们会理解这篇文章里更深层次的东西,但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也有些牵强附会。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面对特殊的学生,就要有特殊的教法。“不求甚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我在教学效果上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