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要求我们依据教材,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情境创设,而多媒体计算机常被用作创设情境的工具。
  那么,信息技术课天天和计算机打交道,是不是就不用创设情境了呢?我们在网络教室中教学几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大多是他感兴趣的地方(游戏、上网等),这常常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需要创设情景,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可见,问题和疑问是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动力。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隋景,将有助于诱导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探究、发现活动,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讲《电脑简笔画》一课时,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卡通人物形象简笔画给学生欣赏。简单的几笔,却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形象,这让学生赞叹不已。我抓住机会问:“这些卡通人物好看吗?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当得到学生充满渴望的回答后,我鼓励大家认真学习本节知识,都可以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自己想要的画。学生的心里都希望这样漂亮的画能出自自己的手笔,学习兴趣自然就更浓厚了。
  当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敢于质疑的情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从设疑布阵,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提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种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二、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没有充足的上机实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完整。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全身各种感官参与,让枯燥型课堂更具有趣味性。
  进行《制作课件》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的教学演示课件。任务下达后,学生的情绪很高,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纷纷动手操作,最后各小组以不同的方式,演示出教学内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又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竞赛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都渴望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有意识地多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感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合理的竞赛情境,让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也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我在营造竞赛情境的过程中,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常用比一比、赛一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五师自通学软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自学软件“观看外貌”、“鼠标试探”和“寻求帮助”三步学习法,我安排这样一个竞赛环节——扫雷游戏闯关比赛。活动中,学生积极而认真。他们都想在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战成名。小组竞赛、个人之间的比赛,都会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伴随着每一个胜利者的出现,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欢声笑语,教室里气氛活跃而又充满竞争。结果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把自学软件的方法掌握得比较透彻了。当然,竞赛情境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师重在诱导和启发,学生则重在感悟和理解。
  四、构建模拟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构建模拟情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创新,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模拟情境教学,应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行为基础上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它的实效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导”,但这种“导”,决不是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操控。因此,教师在设计模拟情境时,要注重思维空间的创设,让学生通过情境,能够有所想,有所悟,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
  《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一课中,我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情景假设当中:2010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席卷全球。假如你的×××朋友恰好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爆发的墨西哥留学,现正准备回国,你想告诉他: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着想,最好推迟回国。那么你有那些途径,可以把这个消息告知他呢?模拟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了解了信息表达的途径,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表达需要,在考虑信息表达的时效性、准确安全性及表达成本的同时,选择合适的表达途径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
  总之,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放纵,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其他文献
我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考试有些学生常常可以拿到高分,但要让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十分害羞,不愿积极参与口语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一开口就抓耳挠腮,不知怎么表达。  一、小学英语口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哑巴英语”的现象发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口语的训练认识不够。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根深蒂固。广大家长和学生认为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观。究竟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一、
期刊
《认识整百数》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12页的内容。为了设计好这一教学内容,备课前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期刊
要学好数学,必须突破列方程这道难关;要突破这难关,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狠下功夫,多花时间主动去学习数学,而且需要老师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教学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学校在低年级也开设了英语课。让低年级孩子掌握好英语知识,也就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学习与兴趣、情感有关,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开展好英语教学。  一、依托形象思维,运用直观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尽量使用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语感”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语感训练现状如何?又该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语感训练现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训练语感”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素质教育的新新产儿,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性创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往往在数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现就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不乏从初中数学学习的佼佼者沦为高中数学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造成他们成绩滑坡的主要
期刊
多年来,数学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学生,让大家都感到无计可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略有所悟,在此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消除师生距离  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是实施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质量”的教学思想
期刊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先进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是因为这一教学途径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的教育目标。  那么,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呢?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