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法之我见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学好数学,必须突破列方程这道难关;要突破这难关,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狠下功夫,多花时间主动去学习数学,而且需要老师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际问题中常见的等量关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由于学生往往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力不够强,所以在列方程时往往感觉十分困难。因此,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结合举例,不断总结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基本等量关系,使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例如:
  百分数问题:分量/总量:百分数
  行程问题(匀速):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常见的平面图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
  溶液稀释问题:溶质:溶液×浓度等
  由基本的等量关系,加以变形,可以得到相应的其它等量关系,例如:由工程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得: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等等量关系。对于常见的基本等量关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数学意义,防止死记硬套。
  二、抓住数量关系及列方程两个关键进行教学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需突破以下两点:一是设所求量为未知数X,并把其它的未知量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二是识别反映等量关系的语言,以此寻求题中的等量关系,并选择一个适当的数量关系,简便地列出方程。如何突破以上两点呢?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这两个关键环节。
  例如:从A地到B地有142千米,一人步行从A地到B地每小时走24千米;此人走了半小时后,另一人从B地跑步向A地每小时35千米,跑步的人几小时后与步行的人相遇?
  此题应引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和生一起分析题上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用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有关代数式:
  A、B两地的路程142千米。
  步行人速度为24千米/小时。
  步行人先走1/2小时
  跑步的人速度为35千米/小时。
  所求跑步人的时间为X小时。
  第二步,结合图例,把能够导出的数量用已知量未知量表示出来,其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行程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图例:
  结合图例,很容易列出有关代数式:
  步行人所用时间(X+1/2)小时;
  步行人行程24(X+1/2)千米;
  跑步人行程35X千米;
  第三步:分析等量关系,结合图例列出方程:
  由图例明显有:
  全程:跑步人行程+步行人行程,相应的方程为:
  142=35X+24(X+1/2)……(1)
  跑步人时间=跑步人行程/跑步速度相应方程为:
  35X-24(X+1/2)
  X=35X-24(X+1/2)/35……(2)
  步行人时间:步行人行程/步行速度,相应方程为:
  X=(142-35X-24×1/2)/24……(3)
  这样从所列的方程:(1)、(2)、(3)都可以求出跑步人的时间,但通过比较可指出方程(1)简单。
  但是有的学生在列方程(2)或(3)时,列出了下面的议程:X=35X/35或X=24X/24,这是一个恒等式,求不出确定的解,对此,应向学生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上,如果有两个未知数,就无法通过“路程=速度×时间”求得确定的解。只有当把其中的一个未知量,借助其它的等量关系与另外的已知量有了联系时,才能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例如,在上述列出的方程(2)中,是借助(1)的等量关系列出跑步人的行程142-24(X+1/2)的。这样就使跑步人的行程与已知数142有了密切的联系,所以可求出方程(2)的解。
  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落后山区初中学生来说,除了在解法上费精力下功夫外,还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步骤上。
  三、要通过举例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应用
  (一)审题,弄清题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各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二)设定未知量,导出其它未知量的代数表达式。设未知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即把所求量设为未知数;另一种是间接法,即把和所求量相关的量设为未知数。
  (三)找出适当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解方程,并且判断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五)写出答案,注意单位名称。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多看课文书,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  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亦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有效性呢?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
期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中位置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口语交际一旦训练扎实了,学生便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已把“口语交际”正式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领域之一。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对培养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说话
期刊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讲轻读,重练轻看,根本不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求听懂课、会做题,对数学教材只是做做习题,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未曾翻过,更不用说通过阅读去主动获
期刊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在农村学校开始了教学工作,主要是上英语,在八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有几点感触较深。  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在不同学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虽然我努力学习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好奇、积极尝试到失望、迷茫甚至痛苦的过程,使得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怀疑……在农村,英语科目是否该降低一些难度呢?于是,我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呢?
期刊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信息化网络资源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报告会、演讲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怎样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加强多学科整合 
期刊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  2004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10年秋季贵州等省市实施新课程时,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全面推开。贵州省作为最后一轮参加新课改的省份之一,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课改成果,扬长避短,吸取经验教训。但是,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也有许多的困惑。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把握使用好教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
期刊
我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考试有些学生常常可以拿到高分,但要让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十分害羞,不愿积极参与口语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一开口就抓耳挠腮,不知怎么表达。  一、小学英语口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哑巴英语”的现象发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口语的训练认识不够。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根深蒂固。广大家长和学生认为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观。究竟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一、
期刊
《认识整百数》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12页的内容。为了设计好这一教学内容,备课前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