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全市各学科都在积极推广实行导学案,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以下的课堂教学思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开阔思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一、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巧布疑阵,引人入胜;多种渠道,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①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场景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我的母亲》时,可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讲授《三峡》时,可放映幻灯片使学生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首先教会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预习,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圈、画、写、问。圈: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查字典解决。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写出词语或句子的精妙之处。问: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圈点批注法主要为了给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此外,课前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来辅助理解文章。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了准备。
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是一脉相承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预习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在整体感知时,我们按“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②比如,让基础差的学生上黑板书写查找的生字并注音,让中等学生朗读课文,让好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感知思想感情。这样既能抽查学生是否预习了,又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深入探究,合作研讨
在研读与探讨之前,教师要把相关问题按照逻辑顺序设计成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有重点地研读,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交流。一则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二则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彼此解答,达到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学生交流时巡视,发现研读认真、条理清晰的学生,让他们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同时了解到学生的疑难点,为课堂上重点讲解做准备。
(四)拓展延伸,开阔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我们又采用学练结合加以巩固,采用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名著阅读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学习《藤野先生》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感情;学习胡适《我的母亲》让学生自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名著则让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会和手抄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的布置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是生字书写,或者是文章诵读,或者是写作练习。形式多样,读写结合。既是对课堂知识的梳理归纳,也是对课程学习的预习和发现。在作业布置时,我们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如学过《再塑生命》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项链》,让学生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等等。
二、学法指导
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我们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朗读的要求有四条: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分析句子有三步:找修辞、品意味、说好处。写景状物要注意三点: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鉴赏优美的作品,归纳合理的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为了规范答题步骤,减少失分点,说明方法可分三步进行:讲方法,说作用,明特征;品味说明语言可以这样更完整:释词义,说变化,讲特点。经过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一遇到某个知识点,就会对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行。
三、教法研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科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可能。比如情景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描摹虫鸣鸟啼,我们播放一段大自然的音乐,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激起学生对声音的亲切感受;为了让学生描绘出美丽的四季,我们展示四季的图片,绚丽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美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我们阶梯式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再如朗读教学:于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在认知朗读的基础上,对颇具特色的文段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一个词语,一个段落,在读中细细品味,以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基础年级,想靠学生的自觉自律来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既抓好基础,又培养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成绩,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不停的探索,不断的反思改进。
一、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巧布疑阵,引人入胜;多种渠道,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①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场景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我的母亲》时,可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讲授《三峡》时,可放映幻灯片使学生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首先教会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预习,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圈、画、写、问。圈: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查字典解决。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写出词语或句子的精妙之处。问: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圈点批注法主要为了给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此外,课前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来辅助理解文章。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了准备。
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是一脉相承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预习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在整体感知时,我们按“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②比如,让基础差的学生上黑板书写查找的生字并注音,让中等学生朗读课文,让好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感知思想感情。这样既能抽查学生是否预习了,又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深入探究,合作研讨
在研读与探讨之前,教师要把相关问题按照逻辑顺序设计成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有重点地研读,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交流。一则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二则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彼此解答,达到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学生交流时巡视,发现研读认真、条理清晰的学生,让他们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同时了解到学生的疑难点,为课堂上重点讲解做准备。
(四)拓展延伸,开阔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我们又采用学练结合加以巩固,采用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名著阅读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学习《藤野先生》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感情;学习胡适《我的母亲》让学生自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名著则让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会和手抄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的布置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是生字书写,或者是文章诵读,或者是写作练习。形式多样,读写结合。既是对课堂知识的梳理归纳,也是对课程学习的预习和发现。在作业布置时,我们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如学过《再塑生命》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项链》,让学生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等等。
二、学法指导
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我们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朗读的要求有四条: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分析句子有三步:找修辞、品意味、说好处。写景状物要注意三点: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鉴赏优美的作品,归纳合理的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为了规范答题步骤,减少失分点,说明方法可分三步进行:讲方法,说作用,明特征;品味说明语言可以这样更完整:释词义,说变化,讲特点。经过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一遇到某个知识点,就会对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行。
三、教法研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科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可能。比如情景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描摹虫鸣鸟啼,我们播放一段大自然的音乐,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激起学生对声音的亲切感受;为了让学生描绘出美丽的四季,我们展示四季的图片,绚丽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美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我们阶梯式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再如朗读教学:于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在认知朗读的基础上,对颇具特色的文段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一个词语,一个段落,在读中细细品味,以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基础年级,想靠学生的自觉自律来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既抓好基础,又培养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成绩,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不停的探索,不断的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