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全市各学科都在积极推广实行导学案,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了以下的课堂教学思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开阔思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一、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巧布疑阵,引人入胜;多种渠道,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①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场景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我的母亲》时,可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讲授《三峡》时,可放映幻灯片使学生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首先教会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预习,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圈、画、写、问。圈: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查字典解决。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写出词语或句子的精妙之处。问: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圈点批注法主要为了给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此外,课前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来辅助理解文章。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了准备。
  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是一脉相承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预习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在整体感知时,我们按“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②比如,让基础差的学生上黑板书写查找的生字并注音,让中等学生朗读课文,让好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感知思想感情。这样既能抽查学生是否预习了,又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深入探究,合作研讨
  在研读与探讨之前,教师要把相关问题按照逻辑顺序设计成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有重点地研读,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交流。一则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二则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彼此解答,达到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学生交流时巡视,发现研读认真、条理清晰的学生,让他们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同时了解到学生的疑难点,为课堂上重点讲解做准备。
  (四)拓展延伸,开阔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我们又采用学练结合加以巩固,采用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名著阅读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学习《藤野先生》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感情;学习胡适《我的母亲》让学生自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名著则让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会和手抄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的布置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是生字书写,或者是文章诵读,或者是写作练习。形式多样,读写结合。既是对课堂知识的梳理归纳,也是对课程学习的预习和发现。在作业布置时,我们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如学过《再塑生命》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项链》,让学生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等等。
  
  二、学法指导
  
  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我们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朗读的要求有四条: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分析句子有三步:找修辞、品意味、说好处。写景状物要注意三点: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准确生动。鉴赏优美的作品,归纳合理的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为了规范答题步骤,减少失分点,说明方法可分三步进行:讲方法,说作用,明特征;品味说明语言可以这样更完整:释词义,说变化,讲特点。经过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一遇到某个知识点,就会对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行。
  
  三、教法研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科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可能。比如情景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描摹虫鸣鸟啼,我们播放一段大自然的音乐,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激起学生对声音的亲切感受;为了让学生描绘出美丽的四季,我们展示四季的图片,绚丽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美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我们阶梯式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再如朗读教学:于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在认知朗读的基础上,对颇具特色的文段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一个词语,一个段落,在读中细细品味,以达到以读带讲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基础年级,想靠学生的自觉自律来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既抓好基础,又培养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成绩,这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不停的探索,不断的反思改进。
其他文献
大气污染的“元凶”
期刊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训练”,实现“训练”这一步骤呢?   一、培养式训练  所谓的“培养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听录音并模仿朗读,流利背诵,以培养其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和技巧。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尽管一两岁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但是,我们一岁时呀呀学语,到两岁时就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大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这种“培养式训练”。首先,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分为“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两部分。“实践活动”部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初步经验,形成从现实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应用”部分让学生通过经历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方法、活动经验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或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数学
在学校管理中,仅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管理。只有民主管理、制度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为此,校长要像走进学生心灵中那样走进教师的心灵中去,有效构建和谐团队。  作为校长,我每天和教师工作在一起,深深地体会着他们的艰辛与压力,也见证着他们的为学校所付出的努力。这也促使我在学校管理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研究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做起,“读懂”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鼓足他们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在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并不断地开发学
移植方法基本原理及其与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视野的扩大,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门学科和各种科学原理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普遍、联系越来越密切。将某个学科和领域中的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等,应用或渗透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为解决新的问题提供启迪和帮助,从而使研究者的思路豁然开朗的创新思维方法,就是移植法。  移植法是科学整体化趋势的
提高课堂实效,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点滴体会。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局限于语法翻译法,把外语的学习看成单一的“学习”的过程,真正科学的英语教学体系应把“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两种途径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     一、理论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他在理论中指出,成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的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