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保护鲁迅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8月,鲁迅和茅盾创办《译文》杂志,鲁迅担任主编。因翻译家黄源博学多才、文笔优美,鲁迅便让他协助自己编辑。到了第四期,黄源接替鲁迅的主编位置,还同时担任《文学》杂志的编辑。
  1935年,鲁迅为《译文》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说《死魂灵》。一次,一位编辑欲当天刊用《死魂灵》译稿两千多字,并将清样送给黄源看,黄源狠狠地批评了这位编辑。原来,鲁迅的肺结核病越来越严重,《死魂灵》译得非常辛苦。鲁迅这样伤神费力地工作,黄源看了实在是不忍心。他曾在编辑部说,编辑每次拿到鲁迅的译稿,能压就先压一段时间;如不能压,就先刊登一半,剩下的一半留作下期刊发。黄源对那位编辑擅自加快刊发进度的做法大为光火:“你知道吗?一旦把拿来的译稿全部登完,先生就又会不顾性命地去翻译!”那位编辑只得将译稿撤下一半。
  黄源如此细致认真,因为他把鲁迅译稿的每一个字都看作是鲁迅心血的付出,将文稿省着刊用,就是在减少鲁迅的生命消耗。在那段时间里,黄源常去鲁迅家,去时,如果鲁迅正在休息,他就在楼下耐心等待。
  一次,鲁迅惦念着黄源来取译稿,只睡了一会儿便醒了,他听到楼下有说话的声音,随即下楼,果然看到黄源在楼下,鲁迅把脸一沉,责备妻子许广平:“是你阻止他不让他上楼吧?”黄源连忙解释道:“是因为我想等三先生(鲁迅的三弟)一起上楼,也就坐在了这里。”黄源不仅极为认真地替鲁迅的健康着想,也替许广平解了围。
  对于许广平,黄源也尽量不打扰。1935年3月,鲁迅给黄源写信,信中说:“小说译稿已译好一段,希便中莅寓中一取,但亦不必特别苦心孤诣,设法回避吃饭也。”
  当时黄源住的地方与鲁迅家相距较远,黄源下班后前往取稿,常常先在鲁迅家附近的饭店吃了晚饭才去鲁迅家,以免叨扰。细心的鲁迅注意到了,所以特意在信里告诉他没有必要这么做。有人觉得黄源太过认真,连一顿饭也要刻意回避,有点小题大做。可在黄源看来,鲁迅有太多的事需要许广平去打理,如每次去都吃饭,无疑会占去许广平的时间。
  在《译文》停刊事件中,面对生活、书店的压力,面对他人的误解,一向文弱的黄源依然坚持认真的本色,宁可辞去《文学》编辑的职务,丢了饭碗也不妥协。
  《译文》停刊后,黄源有一段时间很彷徨,曾一度想去日本,已经跟鲁迅辞别,但走到弄堂口,想到鲁迅是孤身奋战,且身体越来越差,他最终还是留在了上海。
  鲁迅曾说:跟萧军相比,黄源多了一份“认真”。黄源的“认真”,是对一位“民族魂”“文化旗手”的尊重與体贴。
其他文献
一  魏征死后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这位贞观名臣的墓碑。  这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作为被后世传颂的君臣佳话,李世民向来以善待魏征闻名于后世,然而史书从来只说前半段,不说后半场。此前,由于痛感魏征的去世,李世民亲自为魏征起草碑文和撰书,给予魏征极大的哀荣。然而,君王的心意说变就变。  砸碑,始于李世民对魏征的多疑。  此前,魏征曾经向李世民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
我参加了一个青年聚会,无意中聊起“百年五四”这个话题,大家有个共识:现在的青年跟以前的青年相比,活得特别“怂”—明哲保身、息事宁人、避而远之、审时度势,身上没有那种“血性”了,看客、从众、自弃这三种心态越来越明显。我们总喜欢抱怨政府、體制、人心,殊不知社会滑坡正源于我们的不作为。木心先生有句话说得好,“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拾遗《一个国家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已显示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但随着国力增强,原本还算精简的官僚机构也海绵吸水般膨胀起来。到高宗永徽年间,每年参加国考的人数不胜数,连候补官员也常常多达万人。唐代的考核标准是“身、言、书、判”四项。可前两项没有什么硬标准,第三项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能卡一卡人的只剩下“判词”这项了。因此,主持考务不是闹着玩的,稍失公允便会惹祸上身。但有个人竟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此人便是高宗朝的宰相李敬玄。  
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也为民国时期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让众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种怪劲和倔劲。  这一年,北大组织招生考试,罗家伦应试。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考试时自信满满。说来也巧,他的试卷正好是胡适批阅,胡适看了他的文章后眼前一亮,大加赞赏。看一遍不过瘾,胡适又连续读了几遍,越读越感觉好,于是,他便记下了罗家伦的名字,并暗下决心把罗家伦招进北大。可当时考
苏东坡为人幽默,有时甚至会像孩子一样淘气。他的好友大通禅师是个道行高洁的老僧,据说别人到他的修道场所见他时必须先斋戒沐浴,而且女子不能进禅堂。苏东坡一向有平等精神,对大通禅师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  某次,他与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青楼女子。苏东坡故意带着那个青楼女子向大通禅师敬拜,大通禅师很不高兴。苏东坡笑着说,倘若大通禅师肯将用来敲木鱼的木槌借给青楼女子,自己就立即写一首诗向大通禅师谢罪。大通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并立的“四大中兴之臣”,但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进士出身,而左宗棠一生未考中过进士,所以左宗棠常自称是“乙科入阁”。  其实左宗棠不笨。他自幼天资聪颖,20岁就考上了举人,可惜此后三次会试都榜上无名。心志很高的左宗棠气得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开始追求实用知识。除了务农教书,他以极大的精力钻研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无不涉猎,无不精通。  机遇都是为
一  胡适曾发表过一篇动情的演讲,题目叫《终生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讲述了爱迪生终生投身科学实验的事迹:这位科学家只要醒着,就无时无刻不在做实验,胡适因此尊称爱迪生为“科学的圣人”。  不知道胡适猛夸爱迪生的时候有没有想起,《红楼梦》里也有一位终生做实验的化学家呢?而且,论起做实验的狂热,此人更加夸张。  这位来自贾府的科学家,他为了一项在中华传承了上千年、无数人前赴后继却尚未实现的“航天事业”,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这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个化着烟熏妆、留着齐刘海的哪吒哼唱的“小妖怪之歌”。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不足一个月,票房已破40亿。影片主角哪吒本应是灵珠投胎转世,却阴差阳错成了魔丸转世。顶着宿命的“恶魔”头衔,世俗的成见和误解使他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熊孩子”,最后几经波折,哪吒脱去了熊孩子的特质,成为拯救众生的小英雄。虽然他因此失去了世俗的肉体,却保住了赤勇的灵
1904年,医学家福斯曼出生于德国,因年幼丧父,在其全科医生叔叔的熏陶下,渐渐热爱起医生这个职业。1922年,18岁的福斯曼考入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柏林一家医院当一名外科医生。在当时,福斯曼发现有很多病人因心脏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去世,这让他很难过。有什么办法能在不进行外科手术的情况下发现心脏疾病并尽早治疗呢?福斯曼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福斯曼夜以继日地查找资料
微笑是人类通用的语言,从挑逗动物到摆弄乐器,从普通大众到电影明星,人类群居的点滴之处,都能发现欢乐的氛围。  1936年,两个骑马越障运动员正在比赛骑海龟,很想知道裁判和观众是否也在同时拼耐性。  1960年,英国喜剧演员埃里克·赛克斯在一部影片中重现了“大規模流水线剃须机”,不知观众在发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头皮发麻。  1962年,英国电影制片人詹姆斯·卡雷拉斯正在为美国电影制片人兼导演威廉·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