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去美国之前,我的数学老师就跟我谈起过美国的高中课程。他说他的朋友在美国高中教书,居然还在教一些相当于我们小学高年级水平的代数运算。在中国,当谈起美国高中课程时,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简单”。其实与中国的教育相比,美国的高中教学是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有时甚至会被我这样的“体制中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到了美国,去学校注册的那天,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十分诙谐地对我说:“千万不要以你在美国第一周的印象,来判断美国高中的好坏。”原来那时恰逢home coming week,会有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是学校一年中最“狂野”的一周。接着校长要带我去每个班级看看同学与老师,我连忙说:“不用,不用,这样会影响大家上课的。”校长先是作惊讶状,然后笑着说“没事”。于是我就跟着他走进了第一个教室。“这是中国来的年度交流学生,他叫……对,孙太一。”校长一介绍完,很多同学就离开座位来和我打招呼。上课的话题变了,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中国来。不少同学还叮嘱我,让我一定要到他们班上来上(关于中国的)课。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说“欢迎”,还不时问我“从中国的哪个地方来”“来了多久”“对这个小镇有什么感觉”之类的问题……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也都这样,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课堂讨论是很正常的。一开始上课,老师往往会讲一些新闻,从油价、天气一直到他自己不小心坐在沙发的钉子上、某位同学丢了狗又如何把它找回来……所以每天上完课,我虽然是在学校里,却几乎了解了前一天整个小镇发生的所有事件。
开学的第一天是睡衣日:这天,学生必须穿着睡衣去上课。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大问题,去美国时没有带睡衣,我只有穿着内衣、内裤去学校。真的冷啊,一节课下来就顶不住了,不得不把衣服全穿上。其他男生女生可没事,那天一直穿着睡衣裤。开学第二天是Hobo’s day, 即“流浪汉日”:学生们衣衫褴褛,拿着碗到处乞讨。我没有这些“道具”,只好不洗澡就去了学校。大家整天只是互相嬉笑取闹,十分开心。第三天是formal dress day,即正衣正襟日,这天大家都要穿上正装。我没去学校,直接跟校长去麦迪逊参观乳业博览会了。博览会上各种牧场机械琳琅满目,还演示如何用机器挤奶——我对这些技术挺好奇的,在国内,可从没有机会见识这些。第四天是胡乱着装日,我出国时只带了两双鞋,于是穿了两只右脚的鞋,运动裤配中式上衣就去了学校。在国内,那可是要受责怪的……“狂欢周”的最后一天,每个人得到一只气球拴在腰上,相互请朋友在气球上签名。同学们都向我来要签名,好像我是明星似的,学校还将我的照片挂在了图书馆,并说要永远放在那里,因为我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个交流学生。晚上,学校举行了压轴的舞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园舞会。不过,同学们居然都说我跳得好,还选我当上了舞会的“国王”。
美国高中的课程是五花八门的,特别注重那些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像有一门选修课叫“妈妈课”,专门教同学如何照顾婴儿,如何做个好父母。我经常可以在走廊上,看到上这门课的同学抱着电子洋娃娃,如果不喂奶、爱抚,娃娃就会不停地哭。老师是不准学生把电池取出来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有时还在上其他课,“娃娃”就哭起来,他们就得一边听课,一边哄“孩子”。
大家都知道,“打工”是美国中学生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美国高中有不少为打工而开设的课程,诸如护士课、救生员课、厨师课等等。在这些课程结业的同时,学生会拿到一张证书,招聘单位在用人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份证书。拿了“护士课”结业证书的学生,就可以去医院打工了,而且听已经去工作的同学说,那里的收入颇丰。这种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我注意到有几个学生经常在学校办公室忙碌,而且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那个叫Lauren的女孩:“你怎么整天在办公室,难道不上课吗?”她笑笑说:“我这就是在上课,以后我就打算干这行呢!”天那,学校居然还有“秘书课”!
中国学生每年可以享受一次春游,有些学校还安排秋游,而对于美国学生外出的机会可就多了。在学校里,这门课程被称为field trip,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参加,可见其数量之多。(前面提到的乳业博览会就是其中的一次。)在field trip中,我去了州政府、州法院、州监狱、州警察局等行政性办公场所,也去观看了橄榄球、棒球等大型联赛,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纯粹的旅游,比如去芝加哥、米尔沃基游玩。这些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并且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坐在教室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所以这种课程的安排是很科学的,是与实践和未来接轨的。不过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这种课程是不可能开设的。
说到上课,自然会想到期末考试。美国高中的期末考试有一半科目摆脱了枯燥的纸上问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比如音乐课就是把音乐会表演作为考试的,体育课的考试自然就是激烈的校际联赛。最令我吃惊的是西班牙语考试,考前一个星期,老师神秘兮兮地让我们每个小组(3个人)在菜谱上选一个既好看又想吃的西班牙菜。大考那天,我们考试地点居然是“厨房”!柜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用料,而考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选的那道菜做出来。我们一起研究那些印有西班牙语的菜谱,然后按照指示一步一步地把菜做出来。老师大喝一声“开饭”,大家就围着桌子,开始享用劳动成果。与此同时,专门有老师进行点评,打分。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心智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美国的课程令我眼界大开。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为不同的社会条件,他们选择了和我们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而他们同样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一些有用的东西。
到了美国,去学校注册的那天,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十分诙谐地对我说:“千万不要以你在美国第一周的印象,来判断美国高中的好坏。”原来那时恰逢home coming week,会有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是学校一年中最“狂野”的一周。接着校长要带我去每个班级看看同学与老师,我连忙说:“不用,不用,这样会影响大家上课的。”校长先是作惊讶状,然后笑着说“没事”。于是我就跟着他走进了第一个教室。“这是中国来的年度交流学生,他叫……对,孙太一。”校长一介绍完,很多同学就离开座位来和我打招呼。上课的话题变了,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中国来。不少同学还叮嘱我,让我一定要到他们班上来上(关于中国的)课。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说“欢迎”,还不时问我“从中国的哪个地方来”“来了多久”“对这个小镇有什么感觉”之类的问题……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也都这样,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课堂讨论是很正常的。一开始上课,老师往往会讲一些新闻,从油价、天气一直到他自己不小心坐在沙发的钉子上、某位同学丢了狗又如何把它找回来……所以每天上完课,我虽然是在学校里,却几乎了解了前一天整个小镇发生的所有事件。
开学的第一天是睡衣日:这天,学生必须穿着睡衣去上课。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大问题,去美国时没有带睡衣,我只有穿着内衣、内裤去学校。真的冷啊,一节课下来就顶不住了,不得不把衣服全穿上。其他男生女生可没事,那天一直穿着睡衣裤。开学第二天是Hobo’s day, 即“流浪汉日”:学生们衣衫褴褛,拿着碗到处乞讨。我没有这些“道具”,只好不洗澡就去了学校。大家整天只是互相嬉笑取闹,十分开心。第三天是formal dress day,即正衣正襟日,这天大家都要穿上正装。我没去学校,直接跟校长去麦迪逊参观乳业博览会了。博览会上各种牧场机械琳琅满目,还演示如何用机器挤奶——我对这些技术挺好奇的,在国内,可从没有机会见识这些。第四天是胡乱着装日,我出国时只带了两双鞋,于是穿了两只右脚的鞋,运动裤配中式上衣就去了学校。在国内,那可是要受责怪的……“狂欢周”的最后一天,每个人得到一只气球拴在腰上,相互请朋友在气球上签名。同学们都向我来要签名,好像我是明星似的,学校还将我的照片挂在了图书馆,并说要永远放在那里,因为我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个交流学生。晚上,学校举行了压轴的舞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园舞会。不过,同学们居然都说我跳得好,还选我当上了舞会的“国王”。
美国高中的课程是五花八门的,特别注重那些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像有一门选修课叫“妈妈课”,专门教同学如何照顾婴儿,如何做个好父母。我经常可以在走廊上,看到上这门课的同学抱着电子洋娃娃,如果不喂奶、爱抚,娃娃就会不停地哭。老师是不准学生把电池取出来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有时还在上其他课,“娃娃”就哭起来,他们就得一边听课,一边哄“孩子”。
大家都知道,“打工”是美国中学生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美国高中有不少为打工而开设的课程,诸如护士课、救生员课、厨师课等等。在这些课程结业的同时,学生会拿到一张证书,招聘单位在用人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份证书。拿了“护士课”结业证书的学生,就可以去医院打工了,而且听已经去工作的同学说,那里的收入颇丰。这种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课程,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我注意到有几个学生经常在学校办公室忙碌,而且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那个叫Lauren的女孩:“你怎么整天在办公室,难道不上课吗?”她笑笑说:“我这就是在上课,以后我就打算干这行呢!”天那,学校居然还有“秘书课”!
中国学生每年可以享受一次春游,有些学校还安排秋游,而对于美国学生外出的机会可就多了。在学校里,这门课程被称为field trip,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参加,可见其数量之多。(前面提到的乳业博览会就是其中的一次。)在field trip中,我去了州政府、州法院、州监狱、州警察局等行政性办公场所,也去观看了橄榄球、棒球等大型联赛,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纯粹的旅游,比如去芝加哥、米尔沃基游玩。这些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并且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坐在教室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所以这种课程的安排是很科学的,是与实践和未来接轨的。不过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这种课程是不可能开设的。
说到上课,自然会想到期末考试。美国高中的期末考试有一半科目摆脱了枯燥的纸上问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比如音乐课就是把音乐会表演作为考试的,体育课的考试自然就是激烈的校际联赛。最令我吃惊的是西班牙语考试,考前一个星期,老师神秘兮兮地让我们每个小组(3个人)在菜谱上选一个既好看又想吃的西班牙菜。大考那天,我们考试地点居然是“厨房”!柜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种用料,而考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选的那道菜做出来。我们一起研究那些印有西班牙语的菜谱,然后按照指示一步一步地把菜做出来。老师大喝一声“开饭”,大家就围着桌子,开始享用劳动成果。与此同时,专门有老师进行点评,打分。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心智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美国的课程令我眼界大开。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为不同的社会条件,他们选择了和我们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而他们同样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一些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