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社会的历史变革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洲一体化在其进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很多人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但从欧洲社会的历史变革中,我们找到了一些促进一体化的共同因素。欧洲社会的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欧洲大陆的各民族打破界限团结在一起,这样也增进了大欧洲的集体认同。而集体认同是欧洲一体化的潜在动力。所以欧洲一体化是有其可行性的。
  关键词欧洲社会一体化集体认同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章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号(10XWQ-26)。
  作者简介:廖维,重庆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D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40-02
  欧洲大陆在文化和历史上有着很多的同质性,这也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原动力之一。而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要从二战后开始,在冷战的“铁幕下”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德总理阿登纳提议将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并将该机构向其他国家开放,这项建议得到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正式成立了迈向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欧洲煤钢共同体”;紧接着在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元老6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6国正式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部长理事会及委员会等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从此欧洲一体化正式拉开了帷幕。之后在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欧盟的成立突显了欧洲大陆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意识到欧洲大陆仍然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这些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等的同根性,使他们能够超越国家的集体认同,从而形成世界上区域一体化最强的地区。然而也是在这块土地上,层出不穷的上演了国家利益之间激烈争夺。就在一体化进行的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呈现出来,带给人们很多困惑,到底欧洲一体化能否真正的进行到底?欧盟一体化有其可行性吗?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造就了欧洲大陆的双重身份:即各个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泛欧洲的集体身份认同。虽然欧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欧洲公民有了一定的泛欧洲集体认同,但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势必会导致欧洲的异质性。但是当我们纵观历史时,却惊奇的发现在欧洲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把欧洲大陆联系起来,从而向世界呈现出团结的泛欧洲意识。而这种认同一步步的深入人心,最终也成为了欧盟一体化的潜在动力。
  在欧洲社会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都出现了欧洲统一和分裂的特征。但是不变的是人类对生产资料和剩余资本的占有。而这种原始的,本能的欲望存在于欧洲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统治阶级能够打破民族性,地区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欧洲公民集体意识中的泛欧洲认同。经济基础如何推动集体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思想上层建筑显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而人们的认同意识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使经济基础得到巩固或削弱。”我们所谈到的集体认同显而易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当欧洲大陆的经济活动趋于统一时,势必会影响欧洲居民的集体认同意识的形成。
  罗马帝国是建立在奴隶经济基础上的。而我们常常把罗马帝国看作是一体化的灵感来源。其理由就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以及打破了欧洲的地域性,民族性。帝国的扩张不仅带来了土地的持续增加,也使其得到了更多的生产力——奴隶。越多的奴隶意味作更多的财富,这是这个帝国生存的基础。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罗马帝国把奴隶制度移植到了它所占领的每一块土地上。从而使得在欧洲这块土地上甚至是欧洲以外的被征服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间的区别逐渐淡化了原来的各个部落或者民族之间的区别。而这个经济基础使得当时还处在部落时期的欧洲各国部落首领一致的团结,纷纷把自己的部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使得当时的各个部族们把早起形成的固定的部族认同开始转移到对罗马这个帝国的集体认同中来了。这样在欧洲社会的形态由原来的原始社会进入到了更为先进的奴隶社会的同时,欧洲的集体认同就扎根在了欧洲人的潜意识中了。
  中世纪是欧洲比较黑暗的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难产时期”。社会形态一度有了倒退的趋向。欧洲总体上来说是分裂的欧洲,各个蛮夷部落各自为政。欧洲人活在闭塞和战争中,劳动力生产倒退严重。经济交流等活动基本中断,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也可以找到由经济为推动力的欧洲统一行为—“圣战”。圣战表面是在宗教的名义下号召欧洲各地的基督教徒团结在一起夺回被当时异族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这个历史行为从公元11世纪开始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最终以罗马教廷的失败而告终。深入分析这个历史宗教事件,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欧洲大陆的宗教同质性,也应该意识到十字军东征背后的经济动力。首先圣战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在《圣经》上对耶路撒冷的描述是,“富饶之国,它是世界的中心,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子孙,它就像另一座天堂。”而当时的欧洲在1089到1095年连续发生了自然灾害。欧洲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极具缺乏,统治阶级的财富匮乏,平民的生存都存在问题。所以向往东方,对财富的追求就成了“圣战”除去宗教意义的又一个原因。圣战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对凝聚欧洲认同方面是有进步作用的。使得欧洲中世纪的闭塞的庄园经济瓦解,城市得以发展,贸易重新扩大,货币开始流通。这时欧洲又有了复苏的迹象。而这些经济活动又直接的把欧洲人从分裂中粘合到了一起。为之后的欧洲集体认同铺好道路。
  之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启了新的欧洲社会形态。而这两个阶段是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全面复苏。在欧洲内部,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劳动力,资源开始流通,对外,欧洲各国国家开始形成一股统一的势力,向其它地方掠夺资源从而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对外掠夺中,欧洲大陆处在了优势地位,欧洲人从而形成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德里达认为在二元对立中,两个变量是处在一种变化的关系中,两个变量的博弈会使得其中一个变量占据支配地位,而另一个处于被支配地位。根据这一观点,建构主义认为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都不是先天固定的,而是由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观念或话语逐步建构起来的。原有的民族或者区域范围内的我者/他者即在欧洲范围内呈现出民族/欧洲其他民族的两元对立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与其他大陆的两个变量的博弈。所以在“他者”这个概念的反衬下,欧洲人的我者意识进一步强化了欧洲的集体认同。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二战后欧洲经济优势丧失,在冷战中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欧洲各国深感“夹缝中生存的压力”。于是在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下,各个欧洲国家经过协商共同联合起来捍卫大欧洲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这也是欧洲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泛欧洲意识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共同的敌人,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要求使得欧洲各国异常团结。也为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方向和基础。事实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最为顺利的阶段也是欧洲作为一个统一体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日本。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了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对欧盟的依耐和信任。其民众也逐步把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转移到对欧盟这个共同体的认同中来了。
  尽管现阶段欧洲一体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危机,但是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经过。最近出现的欧债危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最为棘手的危机。它所涉及的国家非常广泛,除了希腊的信用等级下调外还涉及到了意大利甚至是法国的信用等级下调。希腊这个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这场危机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一两个国家的经济救助是无济于事的。在希腊国内一度出现了退出欧元区的声音,但在最后希腊仍然通过全民公决决定留在欧盟区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其它欧洲国家也不愿意希腊退出欧元区,因为共同的经济利益已经把欧洲各国联系在一起了。呈现出“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局面。
  从历史的进程中,欧洲大陆不仅有着相似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态。这些共同性促使了之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欧洲一体化同样是在欧洲人集体认同和共同的经济社会利益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欧盟一体化的可行性早就在其历史轨迹中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曹德明.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埃德加·莫兰著.康征,齐小曼译.反思欧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5]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德]贝娅特·科勒-科赫,托马斯·康策尔曼,米歇勒·克诺特著.顾俊礼,等译.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Peter Rietbergen,Europe A Cultural History.Nopublisher.
  [9]Roberta Guerrina,Europe History Ideaand Ideologies.Nopublisher.
  [10]王佐良,等.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代社会中“性”仍然是人们避而不谈的话题,以至于人们在性认识和对待上一直有着不同的想法。当代大学生对性教育不全面或不合理的受害者,为未来社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甘肃省境内的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小学教育、英语、麻醉、文秘、学前教育等30多个专业,以性观念、性知识、性经历和性教育等维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得出了当代大学生性教育中差异现状及对策,并提出针对性的相关
摘要 重庆市巫溪县党委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通过“乐和家园”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通过分析巫溪“乐和家园”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以及党委在创新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归纳党委与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联系,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乐和家园 社会管理创新 党委  作者简介:曹爱国,西安政治学院军法系理论军事法学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宪政理论;汪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制宣传的深入,公民的公证意识不断增强,公证服务逐渐走向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却频频出现,扰乱了公证秩序,对公证的权威性造成了极大损害,只有认真分析公证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原因,进一步加强公证文化建设,规范公证秩序,才能有效地预防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营造良好的公证环境。  关键词:公证;文化;规范;不正当竞争  作者简介:余建涛,河南省南阳市智圣
摘 要 从社会法学角度出发,环境友好型社会框架下的环境法律,是一个旨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律范畴,并且是一个“活的”法律体系。不论法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如何复杂、形式如何多样,只要具有维护环境和谐秩序、确认环境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促进环境合作、保证环境保护合法性和树立环境伦理道德标准等法律功能,该法律便是旨在保护环境的环境法律。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法律 环境保护 法律功
一、沉默权的含义及内容  (一)沉默权的含义  沉默权,也可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是指被追诉者对追诉者的讯问享有缄口不语的权利。它是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不断扩大完善的体现,是受刑事追诉者不可缺少的自卫诉讼权利。  广义上讲,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即公民有权决定说与不说,说这个与说那个,这样说与那样说。任何人有权拒绝其他人或机构的回答,更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
摘 要 《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一书作者弗里德里希·荣格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大师。荣格教授的学术贡献彪炳史册,这最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中。此书思想深刻,语言精练,才思睿智,被誉为一部“史诗性巨著”,堪称文化的“饕餮盛宴”。  关键词 法律选择方法 单边主义 多边主义 实体法方法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摘要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件区分为善与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有欠缺。按照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看法,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在生活中显然从来都是处在争议之中的。我们会对社会已经接受的观点提出疑问,本文从道德开始追问,在前人的思想的海洋中畅游,试寻找更接近我们的哲学。  关键词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罗敏,西南大学政治与公
摘 要 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的本质,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二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而在我国,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均未得到真正实现,法官的独立更是名不副实。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之息息相关的法官独立审判制和法官责任制还有待完善。中国现代法官责任制度—错案追究制在争议中不断演变和改善,效果仍不理想。鉴于此,本文将根据中国法官独立审判和责任制的现
摘 要 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往往存在多个英译本,低质量的译本日后有可能引发诉讼争端。通过对《劳动合同法》4个英译本的翻译不当之处进行分析,举例论述了法律语言的精准与专业两条原则。只有严格遵循上述原则,译者才能保证译作质量,从而相关法律英译本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语言 译作质量 精准 专业  作者简介:王丽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
摘要:应用法学亦即指“应用法律之科学”。应用法学案例教学应当选择真实案例进行“实战演练”,可利用现代教学仪器设备,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训练学生找寻法律规范、探寻法律事实和裁判法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实务能力,并在训练“动态”中找出差距,提升能力,以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链接,造就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