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48-0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是实现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探究实验课题要立足课本,取材于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说——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迁移创新。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既让学生增强提问的信心,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做完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软塑料瓶变瘪的实验后,我就鼓励学生就变瘪的塑料瓶中的“内容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就像氧气那样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有的同学联系生活提出碳酸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酸味?是否与二氧化碳有关。对于两种观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欣赏。通过一番讨论和解释,在学生们迷惑和求索的眼神下,我请一位同学将瓶内溶液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眼见石蕊由紫色变红色,几乎全班同学猜想到瓶内产生了新物质,但不确定是什么,由此顺势过渡到后续的“干燥纸花”的对比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结论。又如:水的净化、废旧电池对水源的污染、钢铁生锈条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应用家庭用品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酸碱对植物色素的影响、生石灰做干燥剂、蛋白质的变性等。这些内容源于生活,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实验探究内容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背景,即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条件能否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完成这一活动需用的时间、需要的材料资源等。如本人将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探究实验:(1)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自选)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2)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慢?(4)设计家庭实验用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选择上述实验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而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如果让学生去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原理,则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会感到科学深奥、空洞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另外经过课题的分解,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二、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是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学生确立探究课题后,围绕该探究课题进行的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实验操作等,每一环节均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的任务等。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及教师的指导,明确活动的目标:学会观察——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按提示的操作步骤观察燃烧时产生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现象的记录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如果没有确定上述目标,放在学生面前的就仅是一根普通的蜡烛,学生感到熟悉而又茫然,不知探究从哪里入手。因此,只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任务,探究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从探究的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及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全部设计安排好,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活动,整个过程步骤整齐划一,结论一致。特别是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更是在教师的统一号令下进行实验,如:“现在拿起试管,装入×××药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放下试管……”诸如此类现象在实验探究课中常有出现,探究课变成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课,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做法,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四、开展多向交流与多元评价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在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通过交流讨论,促进相互沟通与了解。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需求与不足,引导学生及时实行自我调节与纠偏。同时,师生之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再认识,从而诱发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深刻认识到知识从何而来?怎么来?向何处去?促进学生对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所以,评价最重要的意图是为了改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共评,推动学生的学习由自由探究到互相探究再到共同探究,促进合作探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思路和方法,老师和同伴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激励学生的成功感和对今后学习的进一步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是实现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探究实验课题要立足课本,取材于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说——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迁移创新。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既让学生增强提问的信心,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做完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软塑料瓶变瘪的实验后,我就鼓励学生就变瘪的塑料瓶中的“内容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就像氧气那样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有的同学联系生活提出碳酸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酸味?是否与二氧化碳有关。对于两种观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欣赏。通过一番讨论和解释,在学生们迷惑和求索的眼神下,我请一位同学将瓶内溶液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眼见石蕊由紫色变红色,几乎全班同学猜想到瓶内产生了新物质,但不确定是什么,由此顺势过渡到后续的“干燥纸花”的对比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结论。又如:水的净化、废旧电池对水源的污染、钢铁生锈条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应用家庭用品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酸碱对植物色素的影响、生石灰做干燥剂、蛋白质的变性等。这些内容源于生活,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实验探究内容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背景,即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条件能否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完成这一活动需用的时间、需要的材料资源等。如本人将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探究实验:(1)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自选)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2)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慢?(4)设计家庭实验用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选择上述实验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而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如果让学生去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原理,则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会感到科学深奥、空洞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另外经过课题的分解,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二、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是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学生确立探究课题后,围绕该探究课题进行的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实验操作等,每一环节均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的任务等。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及教师的指导,明确活动的目标:学会观察——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按提示的操作步骤观察燃烧时产生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现象的记录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如果没有确定上述目标,放在学生面前的就仅是一根普通的蜡烛,学生感到熟悉而又茫然,不知探究从哪里入手。因此,只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任务,探究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从探究的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及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全部设计安排好,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活动,整个过程步骤整齐划一,结论一致。特别是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更是在教师的统一号令下进行实验,如:“现在拿起试管,装入×××药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放下试管……”诸如此类现象在实验探究课中常有出现,探究课变成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课,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做法,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四、开展多向交流与多元评价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在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通过交流讨论,促进相互沟通与了解。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需求与不足,引导学生及时实行自我调节与纠偏。同时,师生之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再认识,从而诱发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深刻认识到知识从何而来?怎么来?向何处去?促进学生对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所以,评价最重要的意图是为了改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共评,推动学生的学习由自由探究到互相探究再到共同探究,促进合作探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思路和方法,老师和同伴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激励学生的成功感和对今后学习的进一步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