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东山坡上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慕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山下储木场摊大饼(进场木材太多,来不及清理)了,让我把手上的工作交待一下,下山去替换储木场的刘远兴。老慕说:“这个事情我们都慎重考虑过了,你有能力,也有群众基础,肯定能行,革命工作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从河口挑两个人带下去,加强那边的力量,好好干,有什么困难跟我说。”是老慕把我从林海调到河口,现在又要让我离开河口去储木场,所以老慕觉得应该多说几句,免得我有什么想法。其实我早就不想当这个司务长,让我去储木场抬木头,正合我意,所以我爽快地答应了。
  交接司务长的工作时,出了一点儿问题,就是白酒少了十几斤,账物不符。戴会计说:“报个损耗吧,让领导批一下,把账平了。”戴会计又说:“告诉过你,卖酒不掺水,死了对不起鬼,这回知道了?”我心里说:这会儿再掺水不行吧?算了,就当我自己喝了。我自掏腰包把钱补上,有点儿心疼,但是不丢面子,挺好。
  我从河口带了两个人到储木场:一个是金良,天津知青,另一个是绰号叫老乌鸡的上海知青,沈维祥,这两个人踏实肯干,也愿意跟着我下山。沈维祥早已失去联系,但是我和金良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我要接替的刘远兴,是哈尔滨知青,太平湖园林队的,虽然不怎么熟,但也有过交往,彼此印象应该不错。年前的一天,远兴带着一干兄弟,和阿龙山的两个工人师傅一起,去贝尔茨河下挂子捕鱼,我也跟了去。怎么从一两尺厚的冰层下,把鱼弄到冰面上来,一直让我困惑不已,有了解开谜底的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那天,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我们选点,凿孔,穿杆儿,下挂子,直到把一条条细鳞鱼、哲罗鱼拉出冰洞,看着它们在雪地上打滚儿然后冻成冰棍。锅子吊起来,篝火点起来,水开了把鱼下到锅里,放点儿盐,不一会儿,那鱼汤的香味儿,就混着松枝燃烧的烟气,在冰河上飘散开来。鱼汤的味道极其鲜美,刚喝进肚子,身上立刻热乎乎的,让人心情大好。葛宝民(哈尔滨知青)感叹道:“这汤太好喝啦!”接着修改了一句民谚,说是:天天喝鱼汤,不劳医生开药方,引得大家笑声一片。拎着分得的鱼货,走在返回的路上,远兴悄声对我说:“抓鱼的事儿回去先别说吧。”我笑道:“那行,明天我过来吃鱼,可别忘了给我留着。”远兴会意地笑了。现在,我来接替远兴的工作,在我来说只是换个睡觉的地方,远兴呢,心里不痛快,可他嘴上不说。临行,大家送他上车,在缓缓开动的卡车上,他挥别这些朝夕相伴的兄弟,接着是回眸一瞥。从那有些呆滞的目光里,我看到了酸楚与无奈,不禁心里有些难过。
  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有时很难,有时没那么难,我来到储木场小屋的情形,似乎属于后者。能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大概是得益于夜游东山一事。多少年以后,荒友聚会时重提此事,居然当事者的我描绘成一位孤胆英雄,还有什么为了生计,弱冠便出入山林,及长则行走江湖云云,则是不着边际了。
  那一天的晚饭后,照例是大家的轻松一刻,“拱猪”的,写信的,聊天的,为所欲为,然后洗洗涮涮,准备睡觉,一切如同既往。熄灯后,还有人在小声说话,西屋里,有人点起了小油灯看书,透过来微弱的灯光,东屋里,炉子里的火苗映照到墙壁上,像小人跳舞。一阵困意袭来,我刚要进入梦乡,却听到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跟着一起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多。刚过完年,进场的木材不多,工作量减少,年轻人的精力就有些过剩,刚睡着的和装睡的,这会儿都醒了。原来是有人提议,谁敢在这个时候去趟东山,他输一条“芒果”,于是小屋里的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芒果是一种香烟的名字,三毛多钱一盒,一条是三块几的样子,在那个年代,芒果与奔月、黄果树等齐名,是相当不错的烟了。平日里大家抽的,多是哈尔滨的迎春,两毛几一盒,也有人抽葡萄烟,一毛多钱。但那些几分钱一盒的,如蜜蜂蝴蝶之类,我们是不抽的。话说回来,赏格是一条芒果,要做的不过是跑一趟东山,碰上这样的好事,都应该争先恐后才是,谁知道这帮人呛呛了好一会儿,也没有人抻头。大家都很谦虚,努力地推举别人,自己却不为芒果所动。为什么?那个心知肚明的原因就是害怕。在这黑咕隆咚的夜里,跑到东山的墓地里走上一遭,总得有些胆量。眼看着场面冷清下来,一场好戏刚刚开锣就要落幕,我那半吊子的老毛病又复发了。“这有什么,小菜一碟!”我故作平静地说,“还是我走一趟吧!”众人把诧异的目光转向我,看着我穿衣戴帽打绑腿,拎了斧子就要出门。那始作俑者有些不放心,问道:“怎么知道你去了东山?”“爱信不信。”我答道,“那条芒果你给我留好了。”说罢,我伸手拉开门,一头冲进了那茫茫的黑夜。
  顺着屋后的河堤来到铁路上,右转向南走了几百米以后,我下铁路走上了东山。经过前些年的采伐,东山上已经没有什么成材的树木。用手电筒照着,我避开那些采伐后留下的树桩,磕磕绊绊地走在稀疏的林地里。天色晦暗,星月无光,耳边是呼啸的山风,间或听到什么怪异的声音,让人不由心里发毛。我情知这世上并没有鬼神,自忖也没有做过什么值得阎王记挂的事儿,可心里还是惴惴的。走着走着,就看见了那些露天摆放的棺材。阿龙山气候寒冷,无霜期很短,草皮子下面没有多深就是永冻层,要靠人力挖出一个能放进棺材的坑,委实有点儿困难。俗话说:哪里黄土不埋人。不过这里确实没有黄土,人也用不着埋。天气冷,棺材平摆浮搁,多少年都不会腐烂,既便于祭扫,也不会认错坟头,优点很多。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因为我。也没有做什么选择,我随便在一口棺木前停了下来,怀着歉疚的心情默念道:“对不起了,前辈,搅扰了您的清梦。”倒也没有忘记临时抱一下佛脚,壮着胆子朗声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说罢手起斧落,两三下便砍下尺许长的一块棺木,我把它抓在手里,再也顾不上鞠躬致歉,转身便落荒而逃。
  储木场小屋的灯光依然亮着,守候着我的归来,这让我感到温馨。光明在前,夜便不那么黑,风也不再似刀割脸,我紧张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胜利已经在望。
  后來,大家都抽到了芒果烟。后来,大家都待我亲如兄弟。后来,我有时还会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自责。再后来,1998年我回访阿龙山,东山已经重新规划,山上的次生林长得郁郁葱葱。那些露天摆放的棺木,已不见了踪影,想是早就都入土为安了吧。
其他文献
釆访、了解的大病患者超过100位;采访、了解的慈善注册医生、医务界慈善志愿者超过100位;采访、了解的慈善工作者超过100位,正是有了这三个100,才有了慈善志愿者、作家李玉林的这部新书《对决死神》。  翻看此书,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植根中华大地、祖国山河、五洲四海的真实记述;这是被死神威胁又重获新生的白血病、癌症、罕见病等大病患者的真情实录;这是医务界慈善志愿者、慈善注册医生、慈善工作者
在湖北省慈善总会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宜昌市“格列卫”药品援助项目,于2004年启动已安全正常运行了八年,挽救了宜昌市及周边市县77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使他们在濒临死亡边缘重回美好人间继续生存,创造了生命延伸的奇迹。尤其是为患者解决了天价药费,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促进了家庭和谐,使患者生有保障、活有尊严。这无疑对患者家庭、本人和受益地区是一个大爱无
慈善,对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总觉得“慈善”是只有富人才会干的事,其实,慈善并不难。也许你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小小的帮助,也许只是你为灾区人民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就是慈善,并不是物质,而是你的那片心。  小时候,妈妈就让我要多做善事,多多帮助别人。因为妈妈的教导,我一直在努力去帮助别人。学校每年组织的爱心义卖我也积极地参与,每一次灾区需要帮助,我也会让妈妈贡献出一份力。在上一次地震
我看过太多从监狱服刑后出狱因生活无着落而重新犯罪的例子。我相信许多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台湾的一个人,一个从监狱服刑后出狱的人却很幸运。这个人在即将出狱的时候,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的《静思语》。书中那富有哲理,又特别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人都会感到温暖感到亲切感到有信心的警句,就像一阵阵春风、一滴滴春雨,进入了他干裂的心田。他特别读到了证严法师那句很著名的话:“普天之下,没有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军事学院转业到国家民政部工作,曾有幸作为随员之一,陪同当时的崔乃夫部长到基层参加考察、调研。  据说崔部长来民政部之前,曾在西北一所著名大学做过多年教育长。他儒雅博学,行事风格严肃、严谨。我们这些刚入行的年轻人,自然对眼前这位“大领导”有些敬而远之。但接触一多,又觉得他挺平易近人,并没那么“可怕”。  调研时,他除了身边留下一两个随员外,并不希望我们所有人都围着转。他总是建议
仲夏,收麦子的时节,笔者驱车到素有“三秦要塞”之称的定边县收获“大爱”。  车子行驶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塞北大漠的高速公路上,沿途再也看不到昔日大漠的沙尘滚滚,郁郁葱葱的沙柳和星罗棋布的油井、气田排排闪过,一座绿色能源基地气息扑面而来。  下了高速公路,见到了在收费站迎候的县慈善会长马保珍同志。这是位典型的陕北汉子,一米八 的个头,“高原红”肤色,虽已61岁却步履矫健,操着浓厚的陕北话:“赵会长,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中华慈善年鉴》,一本记载慈善史实、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凝聚着慈善人爱与智慧、付出与努力,推进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刊物出版发行了。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各地慈善会坚持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慈善法》,开拓创新
我家的住房比较狭小,只有40多平方米。别看我的房子狭小,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老伴儿,我就非常知足啦!朋友们参观我的住房,最感兴趣的就是墙上挂满了我与老伴儿的大幅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居室的墙上挂上了我与老伴儿的合影照片。这幅合影照是区委老干部局摄影班的老同志专程到我家为我与老伴儿拍摄的笑脸照片,我与老伴儿几乎天天站立在照片前欣赏,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感恩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我与老伴儿相濡以沫、
“幼苗”从小培,“善育”从早抓,“善果”飘香远。享有“江海文明源头”第一镇美誉的苏中革命老区南莫镇整合优质资源,综合施策,有声有色地实施“善润春苗工程”,绽放了“善育飘香”的朵朵“慈善小花”。这项“善润春苗工程”荣获上级颁发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大奖,并在相关会议上作了介绍,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童眼看善:知善亲善  南莫传递“善育”这样做:  父母讲述“慈善”故事,启发孩子憧憬“慈善”,发现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慈善总会创新思想观念,不断总结,不断开拓,在救助工作上创新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促进了慈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台前县慈善总会于零九年八月份成立,时间虽短,但他们勇于创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他们为谋求最佳效益、不断满足“遭遇最不幸、生活最困难、社会最同情”贫困弱势群体的需要,加大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最好效果力度,在全县建立了村、乡(镇)、县三级慈善网络,探索慈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