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非常必要,也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表达训练的切入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以词练说,重组文本;积累句式,灵活练说;抓准练点,提升表达;善读补白,想象表达;摹仿范文,练写篇章;利用文本,扩写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多渠道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表达能力训练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则是输出的过程,输入有限,输出则显得贫乏。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的。儿童天生具有想与别人分享的愿望,当他们阅读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就会渴望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也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表达训练的切入点呢?笔者试着从以下方面探索。
一、以词练说,重组文本
以词练说,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每一篇课文教学当中都可以运用的方法。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出几个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词语,词语可以是文中,也可以是与文本有关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重组文本。这种表达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在不同环节。例如,笔者教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安排在初读课文后。出示“咆哮、狂奔、狞笑、放肆 ;清瘦、淌着雨水、沙哑、豹子”这些描写洪水和老汉的词语,让学生选取其中几个概括文中主要的内容。又如,教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安排在最后小结的环节,让学生根据板书“热闹”——“沉默”——“热闹”三个词来复述课文的内容。这一训练使造句和口语表达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积累句式,灵活练说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部编版的新教材更加入了大量经典文学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背诵和积累的部分。学生提起表达,就会“谈文色变”,他们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肚子里没有贮存一定量的表达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表达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交流,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教学承担着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任务。在指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具有特色的句式和段落,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如,教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仿写句子练习: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爆。学生就自己熟识的节日,按照句式进行模仿表达。又如,教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低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句式作仿说练习,学生绘声绘色地描写身边的景物。
三、抓准练点,提升表达
收录教材中的课文内涵非常丰富,能从文本中解读的知识点也很多,但并不是说把所有的理解都要教给学生。我们要根据各年段目标要求进行取舍,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语言训练。训练的难度当然要考虑本班的学情。例如,针对本班学生平时表达语言呆板,说不具体的现状,在教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时,笔者选取课文“通过生动的人物的描写把几位主人公写活了。”这个教学点进行学习,并设计相应的表达训练。品读宙斯“气急败坏”时,让学生想象宙斯当时会有什么动作,会怎么说,然后请学生表演,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宙斯“气急败坏”的动作、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特色,又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善读补白,想象表达
好文章都会给我们留有想象的余地,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发现文本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补写、续写,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作补白设计:小姑娘這一觉发了一个梦,请大家根据这个故事的情景,描述一下小姑娘的梦境。描述故事前学生必须先了解故事景,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又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写到“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倭瓜”“黄瓜”“蝴蝶”外,还有什么是自由的,把你想到的续写下来。这使学生思维拼发,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同时真切地感受到农家生活的自由自在,产生共鸣。
五、摹仿范文,练写篇章
现行的教材大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本,这些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因此,我们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借用文本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去。
中年级模写段篇结构。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颐和园的美景,而且每个地点转换过渡自然。仿照《颐和园》结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附近的公园”等等。要求学生一段一景,写好每一处景物,仿好每一个段落,连段成篇。这样指导,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寻,使他们愿意说,爱上写。
高年级有了一定写作的基础,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方面模写。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他们知道这篇课文是紧紧围绕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来写的。通过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小事来表现总理的性格特点。学习课文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写一写你熟识的一个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入门,大家的作文会从大同小异到百花齐放。
六、利用文本,扩写训练
各年级的课文中不乏诗词和古文的教学,部编版新教材更是在这部分内容的加重了比例。一诗多写,一文多写,利用简短的古诗文,进行扩写表达。①以词扩写。根据诗文的理解,扩写词意。如,《七律长征》中的“暖”“寒”的意思,根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提出“什么让你暖,什么让你寒?”进行拓展。②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如,《游子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把母亲缝衣的场面描述出来。③根据古诗文扩写小故事。如,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对古诗文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达到训练表达和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词、句、段篇以及表达特色等方面找准表达训练的切入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阅读教学;表达能力训练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则是输出的过程,输入有限,输出则显得贫乏。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的。儿童天生具有想与别人分享的愿望,当他们阅读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就会渴望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的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也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表达训练的切入点呢?笔者试着从以下方面探索。
一、以词练说,重组文本
以词练说,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每一篇课文教学当中都可以运用的方法。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出几个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词语,词语可以是文中,也可以是与文本有关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重组文本。这种表达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在不同环节。例如,笔者教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安排在初读课文后。出示“咆哮、狂奔、狞笑、放肆 ;清瘦、淌着雨水、沙哑、豹子”这些描写洪水和老汉的词语,让学生选取其中几个概括文中主要的内容。又如,教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安排在最后小结的环节,让学生根据板书“热闹”——“沉默”——“热闹”三个词来复述课文的内容。这一训练使造句和口语表达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积累句式,灵活练说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部编版的新教材更加入了大量经典文学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背诵和积累的部分。学生提起表达,就会“谈文色变”,他们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肚子里没有贮存一定量的表达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表达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交流,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教学承担着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任务。在指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具有特色的句式和段落,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如,教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仿写句子练习: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爆。学生就自己熟识的节日,按照句式进行模仿表达。又如,教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低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句式作仿说练习,学生绘声绘色地描写身边的景物。
三、抓准练点,提升表达
收录教材中的课文内涵非常丰富,能从文本中解读的知识点也很多,但并不是说把所有的理解都要教给学生。我们要根据各年段目标要求进行取舍,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语言训练。训练的难度当然要考虑本班的学情。例如,针对本班学生平时表达语言呆板,说不具体的现状,在教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时,笔者选取课文“通过生动的人物的描写把几位主人公写活了。”这个教学点进行学习,并设计相应的表达训练。品读宙斯“气急败坏”时,让学生想象宙斯当时会有什么动作,会怎么说,然后请学生表演,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宙斯“气急败坏”的动作、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特色,又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善读补白,想象表达
好文章都会给我们留有想象的余地,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发现文本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补写、续写,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作补白设计:小姑娘這一觉发了一个梦,请大家根据这个故事的情景,描述一下小姑娘的梦境。描述故事前学生必须先了解故事景,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又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写到“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倭瓜”“黄瓜”“蝴蝶”外,还有什么是自由的,把你想到的续写下来。这使学生思维拼发,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同时真切地感受到农家生活的自由自在,产生共鸣。
五、摹仿范文,练写篇章
现行的教材大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本,这些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因此,我们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借用文本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去。
中年级模写段篇结构。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颐和园的美景,而且每个地点转换过渡自然。仿照《颐和园》结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附近的公园”等等。要求学生一段一景,写好每一处景物,仿好每一个段落,连段成篇。这样指导,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寻,使他们愿意说,爱上写。
高年级有了一定写作的基础,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方面模写。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他们知道这篇课文是紧紧围绕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来写的。通过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小事来表现总理的性格特点。学习课文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写一写你熟识的一个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入门,大家的作文会从大同小异到百花齐放。
六、利用文本,扩写训练
各年级的课文中不乏诗词和古文的教学,部编版新教材更是在这部分内容的加重了比例。一诗多写,一文多写,利用简短的古诗文,进行扩写表达。①以词扩写。根据诗文的理解,扩写词意。如,《七律长征》中的“暖”“寒”的意思,根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提出“什么让你暖,什么让你寒?”进行拓展。②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如,《游子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把母亲缝衣的场面描述出来。③根据古诗文扩写小故事。如,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对古诗文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达到训练表达和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词、句、段篇以及表达特色等方面找准表达训练的切入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