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身后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是我在课改路上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足迹,有困惑,有成功,也有收获。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一、功在课前
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准确地传授知识;要达到讲课有条理性、知识有系统性、练习有拓展性,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所以,教师吃透教材,不仅仅是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更应该是正确理解和驾驭小学六年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做到收放自如。
一是吃透教材。首先要用好两本书,一是课本,二是教师教学用书;其次要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
课本要勤翻,课文要多读、多思——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哪些地方最难理解,哪些知识点最容易犯错,明白了这些,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借助教学用书去正确理解课文,把握教学的目标,列出知识要点,明确教什么、怎样教,备好课,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多搜集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尤其要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制作精品课件,学习优秀案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二是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板书、作业等,形成课时备课;同时,做好“书头备课”(课本上眉批式备课)。我认为“书头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手段之一。“书头备课”把每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标注、罗列出来,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不会有遗漏,就能帮助学生学得深、学得细,又能把教师自己理解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更有效地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抓好基本技能训练。我还以自己“书头备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做好听课笔记,便于知识记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复习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传统式的“笨”办法,但我觉得它很实用。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实际,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效提高听课效率。
二、力在课上
课改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精彩。但“热闹”的背后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宗旨——落实“双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以读写为重要训练手段,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九字经。语言积累,靠的是多读多背,但不要片面地理解为死记硬背。会认、会写、背诵、积累,课堂上多进行练习、检测,使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做到课课过关、人人过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因课改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
一日三餐,正餐要吃好,不能靠零食补。上好课是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主要运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小结、拓展训練”五部曲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快乐、高效”的课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既付出又学得轻松,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了。以“问题引领”这个环节为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了以往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无效问题的出现。记得有一次听课,有位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思考“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什么办法”之类的问题,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一定会责怪我们的。
班上优生、学困生共存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去扶一扶、拉一把,让他们跟上来,不会掉队。课堂提问要有梯度,把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作答,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这对班风、学风建设是很重要的,能更有效地整体提高成绩。
三、重在训练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读、多练。
书面训练。我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量,尽量做到少些机械训练、多些技能训练,适当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我在教室设置了图书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我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一读一心得”,摘抄词语、句子、文段,撰写心得。语文课实施“一课一阅读”,我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以文带文、以诗带诗,拓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使学生书读得更多,表达能力更强。
生活训练。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善于观察,积累提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大街上的各种招牌,收集错别字和不规范用语等,并在课室“展示台”中展示。这样,学生不仅认准了字,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就会得到更多、更新的体会;只要我们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会得到更快、更大的提高。
一、功在课前
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准确地传授知识;要达到讲课有条理性、知识有系统性、练习有拓展性,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所以,教师吃透教材,不仅仅是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更应该是正确理解和驾驭小学六年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做到收放自如。
一是吃透教材。首先要用好两本书,一是课本,二是教师教学用书;其次要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
课本要勤翻,课文要多读、多思——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哪些地方最难理解,哪些知识点最容易犯错,明白了这些,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借助教学用书去正确理解课文,把握教学的目标,列出知识要点,明确教什么、怎样教,备好课,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多搜集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尤其要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制作精品课件,学习优秀案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二是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板书、作业等,形成课时备课;同时,做好“书头备课”(课本上眉批式备课)。我认为“书头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手段之一。“书头备课”把每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标注、罗列出来,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就不会有遗漏,就能帮助学生学得深、学得细,又能把教师自己理解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更有效地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抓好基本技能训练。我还以自己“书头备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做好听课笔记,便于知识记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复习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传统式的“笨”办法,但我觉得它很实用。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实际,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效提高听课效率。
二、力在课上
课改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精彩。但“热闹”的背后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宗旨——落实“双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以读写为重要训练手段,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九字经。语言积累,靠的是多读多背,但不要片面地理解为死记硬背。会认、会写、背诵、积累,课堂上多进行练习、检测,使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做到课课过关、人人过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因课改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
一日三餐,正餐要吃好,不能靠零食补。上好课是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主要运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小结、拓展训練”五部曲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快乐、高效”的课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既付出又学得轻松,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了。以“问题引领”这个环节为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了以往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无效问题的出现。记得有一次听课,有位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思考“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什么办法”之类的问题,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一定会责怪我们的。
班上优生、学困生共存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去扶一扶、拉一把,让他们跟上来,不会掉队。课堂提问要有梯度,把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作答,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这对班风、学风建设是很重要的,能更有效地整体提高成绩。
三、重在训练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读、多练。
书面训练。我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量,尽量做到少些机械训练、多些技能训练,适当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我在教室设置了图书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我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一读一心得”,摘抄词语、句子、文段,撰写心得。语文课实施“一课一阅读”,我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以文带文、以诗带诗,拓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使学生书读得更多,表达能力更强。
生活训练。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善于观察,积累提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大街上的各种招牌,收集错别字和不规范用语等,并在课室“展示台”中展示。这样,学生不仅认准了字,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就会得到更多、更新的体会;只要我们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会得到更快、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