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作文”导引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反思。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狭窄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思考、联想、发挥上的“迟钝”。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一双真实的眼光,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现象中,要努力找出一点具有美感的东西来。教师的导引变得极其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情人,性情人,学会观察,思考,并且鲜活感觉创新,文思不要拘束在拉个架势说“我要写文章”。比如要写熟悉的一个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善于抓住特征,找出不一样处:体征外貌如何?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他(她)可能在想什么?有很多观察体会,即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应该及时捕捉到,真实生动记录。上海某一中学教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学生曾经狂热的《阿凡达》,并没有停留在“科幻刺激惊险”,而朗读了卡梅隆对人类命运忧虑的真话,导引学生到关注生态、保护地球、奉献爱心的命题上来。学生有感而发,作文热情高涨,比模拟语境的效果显著。
  二.导引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课堂的时空有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中学女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未来,每一个人都要从事某种职业,我们要尝试寻找。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或书面报告。”学生们很高兴:鲜活,实际,有趣,没有抽象庄严的框架,没有指令一样的题旨。学生当然要自己去进入社会调查了,再通过网络、地方志、图书馆查阅资料,现成的建构材料。此法可培养五种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人文能力和口语能力。听说读写尽在其中,兴趣热情也不乏,写作元素皆具备,真正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不会写出一窑青花瓷一样的作文了。
  三.引导学生善于表达倾诉
  根据“霍桑效应”,人的各类情绪需要释放,才能求得心理平衡。学生书读多了,见多识广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乔安娜·凯瑟琳·罗琳从小女孩开始就爱幻想,长大了也爱幻想,还不为别人理解,结果幻想出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语文课就要解放人性,解放人的心灵才智,激发人的情感效应,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出命题:《今天烦恼,怎么办?》,《这事麻烦,怎么办?》,《心想事不成》等,可以例举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还可以朗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引发共鸣,鼓励向全班同学倾诉,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使暂时解决不了,情绪缓释也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的舒畅。教师要掌握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梦的季节,教师对学生任何的“荒诞无稽”,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鼓励他们“侃”出来。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舒散。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亦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朱熹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亦如此。教师在作文训练时,要最大限度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鲜活语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幻想什么不妨写什么。
  
  陈大文,教师,现居甘肃武威。
其他文献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
鲁敏的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堪称一出轻喜剧。所以说它轻,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格局不大,并且重点不在讽刺。一个靠网络生存的时髦女孩,突然给一个“苦大仇深”的邮差写了一封情书,满心欢喜地期待改变邮差的生活,对邮差实行“救赎”和“超度”,邮差却令她大失所望,完全没有回报给她应有的激情和欣喜,相反当着她的面,将情书扔进了垃圾桶!好心未讨到好报,M无情的遭到生活的嘲弄。M虽然未必有捉弄罗林之心,但幻想中的故事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