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新与实际效果虚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方法也随之生成,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要求,漫无边际地反复读,还美其名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一节课下来,懂了没有,究竟解决了什么,谁都说不清。当然这种形式好似的确与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相符合,但只要我们稍稍冷静下来思考一番,不难发现这是放羊式的教学。笔者是一位在第一线从事多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同行在上公开课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示学生在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上,学生提出了十九个问题,实际上有价值或比较有价值的只有三、四个,如果教师组织学生重点解决这三、四个问题那该多好啊,令人遗憾的是上课教师却紧紧地把住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把尺子,一一地去解决,有这个必要吗?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被更多的无价值问题充斥着,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探究式学习也是在新课改中提得非常响的名词,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些语言材料,主旨集中、单一、信息明确,是非曲直一目了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本无需探究的地方却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探究要探在重点,探在难点,探在疑点上,若不把握好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这一核心,就会导致形式上新了、效果上虚了这样一个结果。因此,我们在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系列新理念、新方法,应努力把它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落实好,防止为了追求新理念、新方法,而一味去务虚。
  
  二、基础薄弱和能力要求高的矛盾
  
  语文新课程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文章,注重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很好,但不能以此作为抛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理由。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提出要怎么去做,但绝对没有误导我们放弃基础积累,只不过是提出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现在有部分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误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削弱基础,淡化知识,主要是提升能力。当然就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教师天生就有这样一种误解,而是没有很好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以至我们部分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尺度,不注重引导品味语言,不认真指导学习文章技巧,往往是动不动就把学生引向课外,动不动就来个蜻蜓点水式的整体把握。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热闹的场面多了,却扎扎实实的基础、能力训练少了,试想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要坚持“基础”和“能力”两手抓,要科学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部分学生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现在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师资是课改的拦路虎,“爷爷奶奶教小学”,让学生过早在小学就出现两级分化了。一个班有比例不小的学困生,课堂上主要活跃分子只有那么几个,而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课堂上发言、不愿讨论、不愿与同学合作,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实。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课改呢?笔者在听同事的课时发现,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参与,但却总是事与愿违,要么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要么就是完不成教学任务。若一节课上发言人涉及到的面太小的话,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长期这样下去,这一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增加备学情这一环节,以便有的放矢。老师的旨意应是尽量多的给每位学生创设锻炼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尽可能地兼顾到整体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和谐的因素,我想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
  1、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同层次的参加了各级大大小小的课改培训,学了很多新理念,但面对实际教学对象就是一时不能很好地应用上,外加头脑中的陈旧观念本来就根深蒂固,迫于形势,试图去改,却走了样,搞搞形式主义,做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因此,教师仍需努力学习,屏弃陈腐观念,刻苦探究,大胆尝试,将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真正进入课改角色,早出成绩,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并不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对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去落实它,而是更多地去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因为在这两个目标上容易做出花哨的内容,也就是容易赶时髦些。正确的做法应是每节课备课中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教学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去落实好三维目标。
  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已尝试几年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冲突,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耐心,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可以迎刃而解;再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都可以凭借着冷静与执著去征服。
  
  丁勇,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其他文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的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怎样才能做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必须使每一次课堂教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我们说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好的点题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正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零散的碎片,不是僵硬的链条,而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流动着……①而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意识更显错综复杂。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读写训练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外,更重要的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意识流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
王君健,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因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并有多节优质课获国家和省一等奖。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她有一堆豆子一样的心事  几十年了  不知疲倦地翻炒  为此,烫伤了胳膊  还把遮雨的篷,烫了个洞  漏进风来  她全然不知。不知天边的彩虹  出现又隐没  不知曾经手握的小树苗  早已参天  也不知夕照满院  她正坐在温暖的光里  变故  如果不是光线突然变暗  埋頭赶路的人不会抬头  不会看见楼沿像猛兽的牙齿  咬住天空  不会感到冷气往骨缝里钻  她咬紧牙关  他正像被大风摇动的树  需要扶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