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中文言文翻译题复习指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一、文言文翻译,要坚持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原文字字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依据。
  
  二、文言文翻译,要强化两个意识:语境意识、分点意识。
  
  语境意识,就是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分点意识,指每一个知识点、句式和修辞表达点都得落实,切忌笼统,应当逐一具体。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词,是实词的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是虚词的要知道其用法。
  
  三、文言文翻译,要符合三项要求: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就是指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四、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留、换、补、略、调、贯。
  
  (一)、“留”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表达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如: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宫。未几,复谢去。(2008年四川卷)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2008年湖北卷)
  3、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2008安徽卷)
  1 句中的“永乐元年”;2句中的“石华”、“象溪”;3句中的“刺史”分别指年号,地名和官职可以不译,原文照写。
  
  (二)、“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单音节词换成的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如:
  1、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年江苏卷)
  2、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2008年湖南卷)
  3、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2008年广东卷)
  1句中的“就”换译成“靠近,靠拢”;2句中的“苦”换译成意动用法“对——感到苦恼”;3句中的“妻”活用为动词“嫁给”。
  
  (三)、“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隐含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使句意完整通畅。如:
  1、乃得召见,遂见亲信。(2008年江苏卷)
  2、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008年浙江卷)
  3、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2008年浙江卷)
  1句中的“皇帝”;2句中的“诗人或(诗文)”;3句中的“白居易”和“由于——所以”等内容在翻译时,就应当补在文中恰当的位子。
  
  (四)、“略”即把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衬字、虚词删去。如:
  1、力不足,死焉,职也。(2008年上海卷)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2008年江西卷)
  1 句中的“也”字是句末语气词;2句中的“而”字在句中起结构作用均可不译。
  
  (五)、“调”即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常见类型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如:
  1、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2008年天津卷)
  2、擒历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2008年辽宁卷)
  1 句中的“此可何难之有焉”因是宾语前置句,所以应还原为正常语序;2句中的“其有威容如此”是宾语后置,应按“其有如此威容”的语序来翻译。
  
  (六)、“贯”即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用于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但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尤其碰到文言句中带修辞色彩的说法、用典的地方,常用的有比喻、借代及委婉说法的翻译,只须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就可以了。如:
  1、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2008年宁夏卷)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惑云。(2008年四川灾区卷)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2008年四川灾区卷)
  1句中的“蒙尘”比喻“天子流亡在外”;2句中的“经史”是借代,可译作“所有经史书籍”;3句中的“骨肉”译作“兄弟骨肉之情”。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理解是基础,方法是技巧,表达是难点。但只要坚持多练,再辅之以方法指导,做好这道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李绪文,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其他文献
李玉新,中共党员,2003年作为湖北大学附中的首位特聘中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2004年被任命为教学校长,2008年被任命为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武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昌区教育学会语文常务理事;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公办中学,始建于1957年,2004年9月被武汉市人民
须一瓜的短篇小说《一次用心筹备的邂逅》,乍看是一个欲望叙事文本,是网络上流行的网恋故事,但读过才知,这是一篇非常有质量的心理小说,恰恰是对流行的欲望叙事或身体写作的颠覆。小说写了两个世界: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人物在两个世界中穿行,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话语世界的“堕落”想象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构成人物的多重侧面。堕落冲动可能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也是对现实的挑战;而现实生活的严谨体现的却是教育和教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标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把教材上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熟了,读烂了,语文成绩一定能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读,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文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
说到“质朴”与“生动”,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从语言性能的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的。似乎质朴的语言就不具有生动的特点;而生动的语言,又绝不可能是质朴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达到哪一种效果,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你的写作技艺高,质朴的语言也同样耐读,吸引人;如果驾驭语言的能力差,尽管通篇堆砌华丽的词藻,人们也不愿意读。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既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提起作文评语,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一连串的短语:“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些评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惯用语。其实,教师经常写这样的评语,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燃起自己作文评语创新的热情呢?为何不去热情地赞扬鼓励,诚心地帮助指点,幽默随和地评价?为何不通过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心理的平衡、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的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怎样才能做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必须使每一次课堂教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我们说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好的点题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正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零散的碎片,不是僵硬的链条,而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流动着……①而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意识更显错综复杂。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读写训练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外,更重要的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意识流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
王君健,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因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并有多节优质课获国家和省一等奖。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