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番使用。我指导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强弱、快慢、停顿、轻重、变读与儿化等语音知识和技巧。模仿中央台的播音员,根据不同语境,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二.学会即兴发言
即兴发言的前提是“听”,听清楚对方的要求,然后依据要求回答。我要求学生先归纳听到的,迅速整理出要点,思考该怎样应答,然后才发言。我要求学生先把话说清楚,然后才讲究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比较怯场,我鼓励他们先把话写下来,想清楚了才说。我允许有的学生把说话的提纲或提示语先写出来熟记后才说,我也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尽量出口成章。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是最好的口语训练。课上学生发言的面尽可能的广些,我常采用指名回答、举手发言、站起来自由表达、按座位顺序依次表达等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口头表达比较充分。
三.训练要求逐步提升
我常选择一些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话题作为口语训练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心口合一,养成诚实说话的习惯;心中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说错了修改重说;每讲一句话,都要尽可能地符合汉语语言规范。
口语训练制度化。平时训练放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站在那儿讲一分钟到三分钟。从介绍一条信息到讲清一项知识或一个成语典故等等,逐渐引导学生讲上一节课所授内容,使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衔接,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样也赢得了时间。
在口语训练中,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这种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得到训练。我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学生的说话兴趣便被激发了。训练半学期后开始“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做充分准备后讲五分钟,然后整理誊到作文本上,实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我们进行了诗歌朗诵、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演讲比赛:我们围绕主题多个命题实行临场抽签,给每个选手10分钟准备。这种训练层次较高,难度较大,检查演讲者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如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抽签确定正反方,辩手依据论题准备材料参辩。如辩论《逆境与顺境哪个能造就人才?》,“逆境”一方有的列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的引《史记》,诸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圣贤发愤所为的事例。“顺境”一方有的从正面举例,如李嘉诚出巨资把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良好教育,儿子学成归来,子承父业;有的从反面例举环境不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如贫困山区的孩子成才难等等。这种正反方式的辩论,学生很感兴趣。它促使学生加强知识积累,培养说话的敏捷性、严密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如进行“记者招待会”:围绕主题让提问和回答的双方事先做好准备。我们设置5-7个岗位请学生扮演主持人和领导,其余的学生为“记者”,由他们提出问题请“领导”回答,历时半小时,最后师生一起评议,这样气氛紧张而热烈,学生兴趣浓烈。
五.严格要求积极引导
语文教师要起好表率,平时的言语非常重要。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娓娓动听,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潇洒自如,没有口头禅,不结结巴巴,学生自然会非常喜欢你的课。我要求学生说话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用词恰当、句子完整、条理清楚;要求学生背诵一字不漏、一字不改;朗读时或坐或站都要挺胸、句读分明、不读错字、不丢字加字、不读错后自我纠正;强调要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要有气势、力度。引导学生能说会道,做到想说、敢说、爱说、会说。
口头表达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凸现在人际交流中。试想在“口才决定命运”的时候才谈“口头表达”,是否为时已晚?在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切实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目前中、高考语文科系书面形式,我想如果语文也像外语一样,在升学考试时附加口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实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滕杨柳,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番使用。我指导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强弱、快慢、停顿、轻重、变读与儿化等语音知识和技巧。模仿中央台的播音员,根据不同语境,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二.学会即兴发言
即兴发言的前提是“听”,听清楚对方的要求,然后依据要求回答。我要求学生先归纳听到的,迅速整理出要点,思考该怎样应答,然后才发言。我要求学生先把话说清楚,然后才讲究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比较怯场,我鼓励他们先把话写下来,想清楚了才说。我允许有的学生把说话的提纲或提示语先写出来熟记后才说,我也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尽量出口成章。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是最好的口语训练。课上学生发言的面尽可能的广些,我常采用指名回答、举手发言、站起来自由表达、按座位顺序依次表达等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口头表达比较充分。
三.训练要求逐步提升
我常选择一些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话题作为口语训练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心口合一,养成诚实说话的习惯;心中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说错了修改重说;每讲一句话,都要尽可能地符合汉语语言规范。
口语训练制度化。平时训练放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站在那儿讲一分钟到三分钟。从介绍一条信息到讲清一项知识或一个成语典故等等,逐渐引导学生讲上一节课所授内容,使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衔接,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样也赢得了时间。
在口语训练中,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这种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得到训练。我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学生的说话兴趣便被激发了。训练半学期后开始“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做充分准备后讲五分钟,然后整理誊到作文本上,实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我们进行了诗歌朗诵、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演讲比赛:我们围绕主题多个命题实行临场抽签,给每个选手10分钟准备。这种训练层次较高,难度较大,检查演讲者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如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抽签确定正反方,辩手依据论题准备材料参辩。如辩论《逆境与顺境哪个能造就人才?》,“逆境”一方有的列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的引《史记》,诸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圣贤发愤所为的事例。“顺境”一方有的从正面举例,如李嘉诚出巨资把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良好教育,儿子学成归来,子承父业;有的从反面例举环境不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如贫困山区的孩子成才难等等。这种正反方式的辩论,学生很感兴趣。它促使学生加强知识积累,培养说话的敏捷性、严密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如进行“记者招待会”:围绕主题让提问和回答的双方事先做好准备。我们设置5-7个岗位请学生扮演主持人和领导,其余的学生为“记者”,由他们提出问题请“领导”回答,历时半小时,最后师生一起评议,这样气氛紧张而热烈,学生兴趣浓烈。
五.严格要求积极引导
语文教师要起好表率,平时的言语非常重要。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娓娓动听,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潇洒自如,没有口头禅,不结结巴巴,学生自然会非常喜欢你的课。我要求学生说话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用词恰当、句子完整、条理清楚;要求学生背诵一字不漏、一字不改;朗读时或坐或站都要挺胸、句读分明、不读错字、不丢字加字、不读错后自我纠正;强调要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要有气势、力度。引导学生能说会道,做到想说、敢说、爱说、会说。
口头表达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凸现在人际交流中。试想在“口才决定命运”的时候才谈“口头表达”,是否为时已晚?在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切实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目前中、高考语文科系书面形式,我想如果语文也像外语一样,在升学考试时附加口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实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滕杨柳,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