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况下,教师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讲真话、抒真情,充分宣泄自己的感情
  
  作文应是学生生命的原生态的体现,即真情实感的自由思想和表达。教师在作文活动中要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琐事也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要积极抒发作者的情感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在展示生命原生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生命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升华。
  
  二、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组织学生走街串巷,看一看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品一品琳琅满目的商品;课余时,鼓励学生动手栽花、浇树、养小动物……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中注意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美,在作文里捕捉生活中的美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批阅中,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歌颂现实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不断反思自己,矫正缺点,完善人格
  
  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心理。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发现、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的健康人格。
  
  四、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与他人交流,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学生要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创造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师生、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可让学生专写人际关系(如师生、家庭、同学关系)所引发的内心种种矛盾冲突,如适当安排《我与某某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之类的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师生、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认识社会,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朗诵比赛、主题班会、课前演讲等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适时让他们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关心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深入体验情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教学中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
  
  六、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调适心理,磨炼意志,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要注意加强情感作文的指导,可以适时适当布置一些与情有关的文题,如让学生写人际关系的某一方面(师生、家庭、同学关系);让学生写自己在考试时的心态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苦闷等;让学生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或喜悦之情。通过作文的构思、写作和师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逐步学会冷静分析生活中的成败得失,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养成开朗坚强的性格,从而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作文教学改革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完成这一新的使命。
  
  吴光,教师,现居山东临沭。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
鲁敏的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堪称一出轻喜剧。所以说它轻,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格局不大,并且重点不在讽刺。一个靠网络生存的时髦女孩,突然给一个“苦大仇深”的邮差写了一封情书,满心欢喜地期待改变邮差的生活,对邮差实行“救赎”和“超度”,邮差却令她大失所望,完全没有回报给她应有的激情和欣喜,相反当着她的面,将情书扔进了垃圾桶!好心未讨到好报,M无情的遭到生活的嘲弄。M虽然未必有捉弄罗林之心,但幻想中的故事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