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景与作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gp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生会生活。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感悟生活。提高分析生活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诸如气候变暖、环境保护、金融风暴等重大的话题毋府置疑值得关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这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而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更值得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细心思考,用心分析。因为这些细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更有利于诱发他们真实而又与众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真情实感如能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是文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父母的眼神充满了关爱,老师的眼神充满了鼓励,同学的眼神充满了赞赏;桂花的浓香,荷花的清香,菊花的淡香……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去识别这些细节的不同之外,不言而喻,会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感悟,积累更多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生活就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增长才智,在生活中成长。这样,青年一代就如生长在大地上的树苗,枝繁叶茂。
  
  二、指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能力。
  
  正如从野外移植的树苗一样,从制作盆景的角度去审视,有的枝条是不符合要求的。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影响人的有真、善、美的东西,也有假、恶、丑的东西。而作文要求弘扬社会的主流思想,倡导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原始生活素材的“修剪”。在泥沙俱存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是模糊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分辨哪些是腐朽没落、颓废庸俗、反动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以及不为社会主流意识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然后用符合时代进步要求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思想统率材料。学生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情趣是乐观高尚的。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从长处、大处、好处看待事物,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问题,避免认识上的偏差。更不能情绪化、片面化地否定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的阴暗面或人性的弱点不必避讳,但也并非仅是对腐败、邪恶等似、恶、丑现象的简单展示,而要对此表现强烈的责任感,要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来改造社会。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必须渗透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之中,不可忽视。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培养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恶、丑的情感,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师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人的善恶,是由人的感情倾向来决定的。青年学生的的感情取向存在着诸多的可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感情倾向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这个过程也正如将一棵树苗塑造成适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吾手写吾心。”因此,学生仅能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唯其如此,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才是“真”情。“真”的才是“善”的、“美”的,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接受,才具有价值。
  由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珍惜友情,珍惜时问,仰慕英雄,同情弱者,憎恨丑恶等感情,指导学生写出感情充沛、格调高雅的文章来。这样,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作文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作文的效果。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零散的碎片,不是僵硬的链条,而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流动着……①而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意识更显错综复杂。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读写训练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外,更重要的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意识流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
王君健,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因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并有多节优质课获国家和省一等奖。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她有一堆豆子一样的心事  几十年了  不知疲倦地翻炒  为此,烫伤了胳膊  还把遮雨的篷,烫了个洞  漏进风来  她全然不知。不知天边的彩虹  出现又隐没  不知曾经手握的小树苗  早已参天  也不知夕照满院  她正坐在温暖的光里  变故  如果不是光线突然变暗  埋頭赶路的人不会抬头  不会看见楼沿像猛兽的牙齿  咬住天空  不会感到冷气往骨缝里钻  她咬紧牙关  他正像被大风摇动的树  需要扶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
新课程改革是极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放弃必要的价值导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理应积极、主动的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年2月1日)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