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高中生普遍对数学课缺乏兴趣,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才迫不得已学习数学。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但也无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培养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作业马虎,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使学生经过一年或两三年的学习,提高数学成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是使教学能有所成效的根本保证。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一项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数学,但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很多学生即使是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也认为作业负担较重的科目是数学。据悉,有的学校教师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选择题训练,做20张卷子,学生像做题机器,被数学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这样,学生整天做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作业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还谈什么兴趣呢?因此,教师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竞赛。学生都有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竞赛中都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竞赛中赛出水平。竞赛只是一个契机,学生会在课下暗暗努力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很浓厚,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原来的黑板、粉笔,能将视频、图象、声音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洲顷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从而形成对数学的认识兴趣。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无意识地产生疑问或接受教师提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所以,数学教学中,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凑有序、愉悦生动、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解斜三角形”知识内容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山有山的高度,河有河的宽度,我们能否不上山就测出山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与学生认知意识产生冲突,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产生强烈的兴趣,虽然部分内容运算繁杂,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激昂,兴趣高涨,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大胆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去探究、类比、猜想、发现、总结、反思,唤醒其创造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挖掘其创造性潜能。在教学中不时地设置对比,比较解题过程的繁简、解题的不同出发点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创新。还可以设置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满足于教材的现成答案,更不要“唯教师是瞻,教师的解答只是一种借鉴、参考而已,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合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建立独立的思维体系。
四、感受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成功的阶梯,会给人注入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试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亮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是学生在学数学时求知的源动力,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思考、积极探究,就会有完美的结果,就会成功。而以成就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兴趣转向其他事情上去。总之,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
五、现实问题数学化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概念教学应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数学的作用,学会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现实问题。例如:有关“映射”概念教学,教师首先给出了学生身旁的两个例子,给高一计算机班学生分配座位和给学校寄宿生分配宿舍。教师边问(分别问:在给学生分配座位、分配宿舍问题中,有哪些主要元素呢?),边与学生一起分析,如果用A表示高一计算机班学生组成的集合(教师在黑板上用图直观表示集合A),用B表示高一计算机班教室里所有座位组成的集合(在黑板上用图直观表示集合B),分配座位就是给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指定B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在黑板上用线表示对应)……再举出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如y=3x+2,说明本质上也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图示对应关系)由此抽象出映射的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重视联系实际问题,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会数学化,形成用数学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是人类探究事物的发动机。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兴趣,才会去学习、研究、了解该事物。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情愿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作业马虎,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使学生经过一年或两三年的学习,提高数学成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是使教学能有所成效的根本保证。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一项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数学,但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很多学生即使是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也认为作业负担较重的科目是数学。据悉,有的学校教师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选择题训练,做20张卷子,学生像做题机器,被数学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这样,学生整天做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作业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还谈什么兴趣呢?因此,教师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竞赛。学生都有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竞赛中都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竞赛中赛出水平。竞赛只是一个契机,学生会在课下暗暗努力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很浓厚,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原来的黑板、粉笔,能将视频、图象、声音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洲顷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从而形成对数学的认识兴趣。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无意识地产生疑问或接受教师提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所以,数学教学中,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凑有序、愉悦生动、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解斜三角形”知识内容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山有山的高度,河有河的宽度,我们能否不上山就测出山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与学生认知意识产生冲突,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产生强烈的兴趣,虽然部分内容运算繁杂,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激昂,兴趣高涨,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大胆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去探究、类比、猜想、发现、总结、反思,唤醒其创造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挖掘其创造性潜能。在教学中不时地设置对比,比较解题过程的繁简、解题的不同出发点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创新。还可以设置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满足于教材的现成答案,更不要“唯教师是瞻,教师的解答只是一种借鉴、参考而已,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合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建立独立的思维体系。
四、感受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成功的阶梯,会给人注入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试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亮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是学生在学数学时求知的源动力,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思考、积极探究,就会有完美的结果,就会成功。而以成就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兴趣转向其他事情上去。总之,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
五、现实问题数学化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概念教学应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数学的作用,学会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现实问题。例如:有关“映射”概念教学,教师首先给出了学生身旁的两个例子,给高一计算机班学生分配座位和给学校寄宿生分配宿舍。教师边问(分别问:在给学生分配座位、分配宿舍问题中,有哪些主要元素呢?),边与学生一起分析,如果用A表示高一计算机班学生组成的集合(教师在黑板上用图直观表示集合A),用B表示高一计算机班教室里所有座位组成的集合(在黑板上用图直观表示集合B),分配座位就是给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指定B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在黑板上用线表示对应)……再举出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如y=3x+2,说明本质上也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图示对应关系)由此抽象出映射的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重视联系实际问题,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会数学化,形成用数学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是人类探究事物的发动机。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兴趣,才会去学习、研究、了解该事物。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情愿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