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小组展示”。即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决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一个和事佬的角色,一个模糊自己观点的角色。相反,应该是一个倾听、引导、激发、决断者的角色。
关键词:小组展示;角色扮演
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小组展示”。即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小组展示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又是什么呢?现实的情形是,许多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似乎成了旁观者。为了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一些教师误以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尊重,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采取赞成而不加评判的做法就是尊重。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学本式卓越课堂的误解。毫无疑问,我们的目的是“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这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那么,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倾听者:“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中孩子们普遍感到疑难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出示以下问题请学生讨论: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里?②为什么小鸟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学生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完毕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这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展示小组学生的主要观点以及阐述的精华所在。若有其他小组质疑,则要听清楚学生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学生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二、引导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小组展示中,有时生生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有这么一段学生小组展示的对话——
生:我们小组认为该放掉鲈鱼。因为作者如果不放这条鱼,就会养成从小贪财的坏习惯,长大会犯大错误。
生:我们小组反对。认为不该放。这是作者自己的劳动所得,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为什么要放掉?
生:该放,这样做违反道德法规……
生:“不该放。这条鲈鱼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钓到的。如果放掉了,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伤心难过吗?”
生:我也认为该放。因为现在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提前钓鱼违反国家规定。
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进行思考:“孩子们,如果作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顾遵守法律法规,贪图小便宜,他还能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师吗?”这样,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学生小组展示时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三、激发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文中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学生肖吴川琦在小组展示时说:“通过我们小组讨论,大家认为父亲和作者应该把鱼放回湖里去。因为捕捞的时间还没有到。不过,我有一个新的想法,他们为什么那么傻呢?为什么不把鱼钩在鱼钩上,放回湖里去,等晚上12点一过,不就可以把鱼拉上来了吗?这鱼既是他们的,也没有违反规定呀!”一言既出,许多小组的孩子都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请大家都来评论肖吴川琦的说法。没想到,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肖吴川琦的这种做法太不道德。在明知道规定的情况下,却采取这样投机取巧的手段去获取鲈鱼,是不诚实的表现。如果人人都这样做,这个社会就会乱套,就没有人遵守规则了。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完全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没人知道,都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道在私利与道德的抉择中应以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四、决断者:“心中自有青山在”
在小组展示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必须教师决断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如果可以把两边的观点各取其长而为一的,我们可以综合两者意见,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如果只有一方观点比较正确的,我们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让错误的一方接受;如果双方观点都不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提倡“以学生学习为本”,不是要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完全顺从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想模糊时发出“我个人认为”的清晰响亮的声音。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有这么一段学生小组展示的对话——
生:“我们小组认为不该把鲈鱼放掉。因为这条鲈鱼很大,作者钓了很长的时间才钓上来的,不容易。”
生:我们小组认为不该放。我从一本杂志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郭沫若小时候偷摘别人家的桃子的事。连他这样有名的人都能犯小错误,我们难道不能犯小错误吗?
在这里,这一组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我必须及时点拨。于是我清楚地指出这两件事的不同性质在哪里,解决了学生的争执。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决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我们应该是一个倾听、引导、激发、决断者的角色。扮演好这些角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机智。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适应今天改革不断深化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组展示;角色扮演
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小组展示”。即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小组展示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又是什么呢?现实的情形是,许多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似乎成了旁观者。为了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一些教师误以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尊重,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采取赞成而不加评判的做法就是尊重。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学本式卓越课堂的误解。毫无疑问,我们的目的是“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这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那么,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倾听者:“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中孩子们普遍感到疑难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出示以下问题请学生讨论: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里?②为什么小鸟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学生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完毕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这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展示小组学生的主要观点以及阐述的精华所在。若有其他小组质疑,则要听清楚学生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学生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二、引导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小组展示中,有时生生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有这么一段学生小组展示的对话——
生:我们小组认为该放掉鲈鱼。因为作者如果不放这条鱼,就会养成从小贪财的坏习惯,长大会犯大错误。
生:我们小组反对。认为不该放。这是作者自己的劳动所得,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为什么要放掉?
生:该放,这样做违反道德法规……
生:“不该放。这条鲈鱼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钓到的。如果放掉了,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伤心难过吗?”
生:我也认为该放。因为现在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提前钓鱼违反国家规定。
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进行思考:“孩子们,如果作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顾遵守法律法规,贪图小便宜,他还能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师吗?”这样,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学生小组展示时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三、激发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文中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学生肖吴川琦在小组展示时说:“通过我们小组讨论,大家认为父亲和作者应该把鱼放回湖里去。因为捕捞的时间还没有到。不过,我有一个新的想法,他们为什么那么傻呢?为什么不把鱼钩在鱼钩上,放回湖里去,等晚上12点一过,不就可以把鱼拉上来了吗?这鱼既是他们的,也没有违反规定呀!”一言既出,许多小组的孩子都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请大家都来评论肖吴川琦的说法。没想到,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肖吴川琦的这种做法太不道德。在明知道规定的情况下,却采取这样投机取巧的手段去获取鲈鱼,是不诚实的表现。如果人人都这样做,这个社会就会乱套,就没有人遵守规则了。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完全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没人知道,都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道在私利与道德的抉择中应以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四、决断者:“心中自有青山在”
在小组展示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必须教师决断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如果可以把两边的观点各取其长而为一的,我们可以综合两者意见,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如果只有一方观点比较正确的,我们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让错误的一方接受;如果双方观点都不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提倡“以学生学习为本”,不是要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完全顺从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思想模糊时发出“我个人认为”的清晰响亮的声音。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有这么一段学生小组展示的对话——
生:“我们小组认为不该把鲈鱼放掉。因为这条鲈鱼很大,作者钓了很长的时间才钓上来的,不容易。”
生:我们小组认为不该放。我从一本杂志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郭沫若小时候偷摘别人家的桃子的事。连他这样有名的人都能犯小错误,我们难道不能犯小错误吗?
在这里,这一组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我必须及时点拨。于是我清楚地指出这两件事的不同性质在哪里,解决了学生的争执。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小组展示时决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我们应该是一个倾听、引导、激发、决断者的角色。扮演好这些角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机智。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适应今天改革不断深化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