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不仅需要科学性、艺术性、也同样需要情感。在小学语文中运用情感教育,可以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情感教育理论
他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2.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情感教育理论
他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
3.现代情感心理学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本身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具有丰富的情感,要具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喜爱的、愉快的个人性格,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学生。要有爱心、童心和耐心,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美、智慧美。
2.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和谐友爱关系
教师应注重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会出现的种种情感。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以爱动人,以爱育人”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职责。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心灵深处的烦恼、忧愁和疑惑,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要用爱心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老师,自然就喜欢学语文。
(二)实施情感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内容的课,也要备体验性、情感性内容的课。不仅要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还要分析教材中作者与某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将此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引起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长久的记忆。
2.创设有情感的教学情境
情感与情境总是相伴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点,还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创设有情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丰富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扣动学生的心弦,用情感因素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进入快乐、饱满、振奋的准备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3.用言语来表达积极地情感
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希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动则训斥学生、对学生妄下断語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要给以肯定,表达教师对他的欣赏,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
4.用非语言行为来传递友爱的情感
以情施教原则要求教师生动而富有表情地教学,这有助于促进教师充分而有恰当地表达教学内容。教师上课时要充分运用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手势、姿态等,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使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列如:老师在询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时,可举起自己的手予于示范,同时用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用肢体语言可以形象的解释某些现象,概念,竖起拇指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轻轻拍学生的肩膀表示对学生的安慰等,都能充分表达教师的积极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学习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感情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从“知识型”向“全面型”,“个性发展型”转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小学语文感情教育的尝试应该说是抛砖引玉,希望感情教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真正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汪光祖.师生情感在教育中作用.中小学教学与研究,1989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语文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情感教育理论
他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2.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情感教育理论
他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
3.现代情感心理学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本身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具有丰富的情感,要具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喜爱的、愉快的个人性格,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学生。要有爱心、童心和耐心,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美、智慧美。
2.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和谐友爱关系
教师应注重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会出现的种种情感。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以爱动人,以爱育人”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职责。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心灵深处的烦恼、忧愁和疑惑,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要用爱心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老师,自然就喜欢学语文。
(二)实施情感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内容的课,也要备体验性、情感性内容的课。不仅要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还要分析教材中作者与某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将此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引起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长久的记忆。
2.创设有情感的教学情境
情感与情境总是相伴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点,还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创设有情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丰富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扣动学生的心弦,用情感因素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进入快乐、饱满、振奋的准备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3.用言语来表达积极地情感
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希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动则训斥学生、对学生妄下断語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要给以肯定,表达教师对他的欣赏,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
4.用非语言行为来传递友爱的情感
以情施教原则要求教师生动而富有表情地教学,这有助于促进教师充分而有恰当地表达教学内容。教师上课时要充分运用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手势、姿态等,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使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列如:老师在询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时,可举起自己的手予于示范,同时用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用肢体语言可以形象的解释某些现象,概念,竖起拇指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轻轻拍学生的肩膀表示对学生的安慰等,都能充分表达教师的积极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学习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感情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从“知识型”向“全面型”,“个性发展型”转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小学语文感情教育的尝试应该说是抛砖引玉,希望感情教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真正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汪光祖.师生情感在教育中作用.中小学教学与研究,1989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